冲刺高考诗歌总结
范文一: 今天,高考的号角已在身边响起。十年寒窗图破壁,百日冲刺创辉煌。 珍惜一百天,争分夺秒,脚踏实地;奋斗一百天,锲而不舍,竭尽全力; 拼搏一百天,勤学苦练,再创辉煌!请父母放心,请师长放心! 我们将以严谨的态度,必胜的决心,拼命的行动, 去努力、拼搏、坚持!只要你的信念还站着,就没有人能使你倒下!为了祖国,为了一高,为了师长,为了父母,为了自己。 我们立下百日誓言:快乐学习,高兴备考,书写辉煌,创造神话! 在这庄严的时刻,在这神圣的地方, 我以满腔的激情宣誓:我将以最刻苦的精神,最坚韧的毅力,最饱满的热情,最昂扬的斗志,珍惜分分秒秒,勤奋苦读一百天。不作懦弱的退缩,不作无益的彷徨;带着从容的微笑,赢得灿烂的辉煌。珍惜一百天,让飞翔的梦在六月张开翅膀;奋斗一百天,让雄心壮志在六月放射光芒;拼搏一百天,让父母恩师在六月畅想期望。十年一剑,百炼成钢,母校因我荣光;奋发图强,挑战自我,誓2012高考冲刺诗歌复习总结
★读懂诗歌
1.从题目认识对象2、从作者、背景把握可能的情感3、从注释破解难点4、从原作找到根据5、从题干得到启示6.从意境洞察心胸7直接把握情感词
鉴赏诗歌必须把握的要素:①析字句出内容②看联系③一般先考虑情感表达再考虑其它。
分析手法特别提示:例题分析1送李端(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①。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②。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③。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④?
注: ①故关:故乡。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②“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③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④风尘: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全诗围绕“悲”字展开,请结合全诗说说诗人写了哪几种悲情?(6分)
答案:①送别友人之悲:与友人离别,直言“正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更写出彼此的思念。②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的感伤。③自伤身世之悲:“少孤为客早”一句写作者少年失亲,背井离乡的孤独与哀伤。④社会动乱之悲:“风尘何处期”一句写出了因为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痛苦。
例题分析2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4分)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汹涌的海浪,翻滚的雷声,雄伟的气势,烘托了诗人的豪情。
例题分析3采桑子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
1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自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③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反衬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反衬人未归。
★人物形象
考察题型
1.人物形象
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人物形象答题步骤:(1)概括形象(定语+定性)
一句话概括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形象,即主人公是哪一类人,如少女、劳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隐士;英雄、爱国者、诗人等等.
(2)结合诗句分析(有手法要点出来)
(3)形象的意义或作用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理想、品性等)。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例题分析4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简要分析诗中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①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③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例题分析5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鉴赏诗中小松的形象。
答案:本诗写了一株由默默无闻、不被重视到成为凌云之木的小松的形象。(步骤一)通篇比喻,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形象。他虽从小被埋没,无人赏识,但却有锐不可当的生命力、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凌云的壮志。(步骤二)本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怀,表达自己不甘埋没的远大志向,同时,也批评了时人的短浅目光。(步骤三)
(二)常见艺术形象类举《创新方案》
☆注意:人物形象有两种:回答问题时要注意
(1)诗人自己。
(2)他人形象。(比如:闺怨诗和边塞诗,比如男主人公所写,写出了女子的什么特点情感,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例题分析6玉楼春·春思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表达了画中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画中人(思妇)绵邈的相思之情。
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
★侧面烘托(环境描写)
★修辞手法
★细节描写
例题分析7寻隐者不遇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两首诗的共同点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两首诗的隐者都没有出场(一个是“采芝何处未归来”,一个是“采药去”),两首诗都通过描写隐者的生活环境来刻画人物形象:他们都与白云、松树为伴,一个是“白云满地无人扫”,一个是云深不知处。这种手法从侧面烘托出了崇高、高洁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钦慕之情。
★诗歌的手法
表达技巧也叫写作技巧、表达手法,有四个层面的内容: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之外的其他手法)、谋篇布局手法(结构手法)。
:1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2比拟(拟人、拟物)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
修辞方法3夸张: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4借代使语言简练、含蓄
5反问: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6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7反复、8通感、9顶真、10对比11叠词12对偶、13用典14双关15互文、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表达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抒情手法::
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借古讽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用典抒情
:白描/细节描写/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对比反衬/衬托/动静(结合、相衬、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视角的变化
描写手法: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照应等
篇章结构赋、比、兴(《诗经》或魏晋诗歌常见)
其它手法:景物描写的特点||诗中是怎样描写景物||写景的特色||写景有哪些特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
写景方法(1)多感官: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
(2)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化静为动,化动为静
(3)写景顺序: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空间);时间顺序
(4)画面色彩:色彩对比鲜明;黯淡;明丽
(5)修辞
(6)其他的表现手法(侧面烘托,反衬,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化无形为有形)
:
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②侧面烘托(环境描写)③修辞手法④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注意:1看到“如何”“怎样”,要出手法,
但要分析内容。2凡是写景句,先考虑借景抒情,再考虑其他
3除了律诗,其他诗词中考虑对偶的修辞
4如果问怎样抒情的: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两者可能都有,
还要考虑修辞手法赏析手法题步骤:亮手法+具体指出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手法效果+感情(作者的,主人公的)
例题分析8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①以静衬动,动静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诗歌意境题
一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二解答分析: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的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有诗意。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惆怅、寂寞、孤独、烦闷、积极向上、消极颓废、坚守节操、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思乡之情、怀友之情、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壮志未酬的愤激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得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哀伤”。
三答题模式:例题分析3采桑子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
1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自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③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反衬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反衬人未归。
★人物形象
考察题型
1.人物形象
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人物形象答题步骤:(1)概括形象(定语+定性)
一句话概括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形象,即主人公是哪一类人,如少女、劳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隐士;英雄、爱国者、诗人等等.
(2)结合诗句分析(有手法要点出来)
(3)形象的意义或作用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理想、品性等)。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例题分析4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简要分析诗中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①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③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例题分析5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鉴赏诗中小松的形象。
答案:本诗写了一株由默默无闻、不被重视到成为凌云之木的小松的形象。(步骤一)通篇比喻,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形象。他虽从小被埋没,无人赏识,但却有锐不可当的生命力、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凌云的壮志。(步骤二)本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怀,表达自己不甘埋没的远大志向,同时,也批评了时人的短浅目光。(步骤三)
(二)常见艺术形象类举《创新方案》
☆注意:人物形象有两种:回答问题时要注意
(1)诗人自己。
(2)他人形象。(比如:闺怨诗和边塞诗,比如男主人公所写,写出了女子的什么特点情感,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例题分析6玉楼春·春思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表达了画中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画中人(思妇)绵邈的相思之情。
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
★侧面烘托(环境描写)
★修辞手法
★细节描写
例题分析7寻隐者不遇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两首诗的共同点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两首诗的隐者都没有出场(一个是“采芝何处未归来”,一个是“采药去”),两首诗都通过描写隐者的生活环境来刻画人物形象:他们都与白云、松树为伴,一个是“白云满地无人扫”,一个是云深不知处。这种手法从侧面烘托出了崇高、高洁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钦慕之情。
★诗歌的手法
表达技巧也叫写作技巧、表达手法,有四个层面的内容: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之外的其他手法)、谋篇布局手法(结构手法)。
:1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2比拟(拟人、拟物)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
修辞方法3夸张: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4借代使语言简练、含蓄
5反问: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6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7反复、8通感、9顶真、10对比11叠词12对偶、13用典14双关15互文、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表达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抒情手法::
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借古讽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用典抒情
:白描/细节描写/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对比反衬/衬托/动静(结合、相衬、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视角的变化
描写手法: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照应等
篇章结构赋、比、兴(《诗经》或魏晋诗歌常见)
其它手法:景物描写的特点||诗中是怎样描写景物||写景的特色||写景有哪些特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
写景方法(1)多感官: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
(2)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化静为动,化动为静
(3)写景顺序: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空间);时间顺序
(4)画面色彩:色彩对比鲜明;黯淡;明丽
(5)修辞
(6)其他的表现手法(侧面烘托,反衬,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化无形为有形)
:
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②侧面烘托(环境描写)③修辞手法④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注意:1看到“如何”“怎样”,要出手法,
但要分析内容。2凡是写景句,先考虑借景抒情,再考虑其他
3除了律诗,其他诗词中考虑对偶的修辞
4如果问怎样抒情的: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两者可能都有,
还要考虑修辞手法赏析手法题步骤:亮手法+具体指出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手法效果+感情(作者的,主人公的)
例题分析8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①以静衬动,动静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诗歌意境题
一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二解答分析: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的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有诗意。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惆怅、寂寞、孤独、烦闷、积极向上、消极颓废、坚守节操、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思乡之情、怀友之情、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壮志未酬的愤激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得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哀伤”。
三答题模式:四相关题型1、能够提取诗歌中的景物意象
2、掌握诗歌意境答题模式
掌握画面题的答题模式
3、鉴赏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4、掌握情景关系题的答题步骤
例题分析9秋波媚·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1. 南山:秦岭主峰,在长安城南。2.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均为长安城内胜景,此时长安城为金兵占领。
问:开篇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开篇两句了紧张的,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的画面。
渲染秋日里边城战争气氛悲壮雄浑(时间+地点+氛围特征+性质画面)例题分析10玉楼春·春思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问:“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画中人怎样的情感?(5分)
答:(描述+概括)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水面光洁如冰,莹澈清碧;枝头花瓣吹落,堆满小路,送来阵阵芳香.
宁谧幽静(感情,出手法)一泓碧水、一条花径,出画中人(思妇)幽闺寂寞、尽日凝望的神态,表达了画中人(思妇)绵邈的相思之情。
衬托例题分析11柳枝词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问:诗歌首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全诗说说这幅画面的抒情作用。
答:描绘了一幅的画面:华美的小船系在岸边的杨柳树下,静静停泊在碧绿的春水之上,
优美宁静其作用是以,用乐景出送行者和行人内心的纷乱和离别的伤感。
乐景写哀情反衬五相关知识补充1常见意象含义月亮思乡柳——留——惜别——依依不舍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鉴赏诗中小松的形象。
答案:本诗写了一株由默默无闻、不被重视到成为凌云之木的小松的形象。(步骤一)通篇比喻,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形象。他虽从小被埋没,无人赏识,但却有锐不可当的生命力、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凌云的壮志。(步骤二)本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怀,表达自己不甘埋没的远大志向,同时,也批评了时人的短浅目光。(步骤三)
(二)常见艺术形象类举《创新方案》
☆注意:人物形象有两种:回答问题时要注意
(1)诗人自己。
(2)他人形象。(比如:闺怨诗和边塞诗,比如男主人公所写,写出了女子的什么特点情感,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例题分析6玉楼春·春思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表达了画中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画中人(思妇)绵邈的相思之情。
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
★侧面烘托(环境描写)
★修辞手法
★细节描写
例题分析7寻隐者不遇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两首诗的共同点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两首诗的隐者都没有出场(一个是“采芝何处未归来”,一个是“采药去”),两首诗都通过描写隐者的生活环境来刻画人物形象:他们都与白云、松树为伴,一个是“白云满地无人扫”,一个是云深不知处。这种手法从侧面烘托出了崇高、高洁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钦慕之情。
★诗歌的手法
表达技巧也叫写作技巧、表达手法,有四个层面的内容: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之外的其他手法)、谋篇布局手法(结构手法)。
:1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2比拟(拟人、拟物)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
修辞方法3夸张: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4借代使语言简练、含蓄
5反问: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6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7反复、8通感、9顶真、10对比11叠词12对偶、13用典14双关15互文、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表达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抒情手法::
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借古讽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用典抒情
:白描/细节描写/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对比反衬/衬托/动静(结合、相衬、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视角的变化
描写手法: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照应等
篇章结构赋、比、兴(《诗经》或魏晋诗歌常见)
其它手法:景物描写的特点||诗中是怎样描写景物||写景的特色||写景有哪些特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
写景方法(1)多感官: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
(2)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化静为动,化动为静
(3)写景顺序: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空间);时间顺序
(4)画面色彩:色彩对比鲜明;黯淡;明丽
(5)修辞
(6)其他的表现手法(侧面烘托,反衬,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化无形为有形)
:
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②侧面烘托(环境描写)③修辞手法④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注意:1看到“如何”“怎样”,要出手法,
但要分析内容。2凡是写景句,先考虑借景抒情,再考虑其他
3除了律诗,其他诗词中考虑对偶的修辞
4如果问怎样抒情的: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两者可能都有,
还要考虑修辞手法赏析手法题步骤:亮手法+具体指出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手法效果+感情(作者的,主人公的)
例题分析8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①以静衬动,动静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诗歌意境题
一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二解答分析: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的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有诗意。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惆怅、寂寞、孤独、烦闷、积极向上、消极颓废、坚守节操、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思乡之情、怀友之情、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壮志未酬的愤激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得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哀伤”。
三答题模式:四相关题型1、能够提取诗歌中的景物意象
2、掌握诗歌意境答题模式
掌握画面题的答题模式
3、鉴赏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4、掌握情景关系题的答题步骤
例题分析9秋波媚·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1. 南山:秦岭主峰,在长安城南。2.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均为长安城内胜景,此时长安城为金兵占领。
问:开篇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开篇两句了紧张的,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的画面。
渲染秋日里边城战争气氛悲壮雄浑(时间+地点+氛围特征+性质画面)例题分析10玉楼春·春思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问:“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画中人怎样的情感?(5分)
答:(描述+概括)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水面光洁如冰,莹澈清碧;枝头花瓣吹落,堆满小路,送来阵阵芳香.
宁谧幽静(感情,出手法)一泓碧水、一条花径,出画中人(思妇)幽闺寂寞、尽日凝望的神态,表达了画中人(思妇)绵邈的相思之情。
衬托例题分析11柳枝词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问:诗歌首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全诗说说这幅画面的抒情作用。
答:描绘了一幅的画面:华美的小船系在岸边的杨柳树下,静静停泊在碧绿的春水之上,
优美宁静其作用是以,用乐景出送行者和行人内心的纷乱和离别的伤感。
乐景写哀情反衬五相关知识补充1常见意象含义月亮思乡柳——留——惜别——依依不舍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隐士的象征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坚强、不屈不挠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傲霜斗雪的典范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梧桐凄凉悲伤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杜鹃鸟凄凉、哀伤
鹧鸪鸟离愁别绪羁旅伤感爱情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2比拟(拟人、拟物)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
修辞方法3夸张: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4借代使语言简练、含蓄
5反问: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6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7反复、8通感、9顶真、10对比11叠词12对偶、13用典14双关15互文、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表达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抒情手法::
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借古讽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用典抒情
:白描/细节描写/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对比反衬/衬托/动静(结合、相衬、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视角的变化
描写手法: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照应等
篇章结构赋、比、兴(《诗经》或魏晋诗歌常见)
其它手法:景物描写的特点||诗中是怎样描写景物||写景的特色||写景有哪些特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
写景方法(1)多感官: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
(2)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化静为动,化动为静
(3)写景顺序: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空间);时间顺序
(4)画面色彩:色彩对比鲜明;黯淡;明丽
(5)修辞
(6)其他的表现手法(侧面烘托,反衬,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化无形为有形)
:
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②侧面烘托(环境描写)③修辞手法④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注意:1看到“如何”“怎样”,要出手法,
但要分析内容。2凡是写景句,先考虑借景抒情,再考虑其他
3除了律诗,其他诗词中考虑对偶的修辞
4如果问怎样抒情的: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两者可能都有,
还要考虑修辞手法赏析手法题步骤:亮手法+具体指出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手法效果+感情(作者的,主人公的)
例题分析8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①以静衬动,动静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诗歌意境题
一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二解答分析: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的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有诗意。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惆怅、寂寞、孤独、烦闷、积极向上、消极颓废、坚守节操、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思乡之情、怀友之情、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壮志未酬的愤激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得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哀伤”。
三答题模式:四相关题型1、能够提取诗歌中的景物意象
2、掌握诗歌意境答题模式
掌握画面题的答题模式
3、鉴赏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4、掌握情景关系题的答题步骤
例题分析9秋波媚·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1. 南山:秦岭主峰,在长安城南。2.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均为长安城内胜景,此时长安城为金兵占领。
问:开篇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开篇两句了紧张的,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的画面。
渲染秋日里边城战争气氛悲壮雄浑(时间+地点+氛围特征+性质画面)例题分析10玉楼春·春思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问:“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画中人怎样的情感?(5分)
答:(描述+概括)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水面光洁如冰,莹澈清碧;枝头花瓣吹落,堆满小路,送来阵阵芳香.
宁谧幽静(感情,出手法)一泓碧水、一条花径,出画中人(思妇)幽闺寂寞、尽日凝望的神态,表达了画中人(思妇)绵邈的相思之情。
衬托例题分析11柳枝词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问:诗歌首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全诗说说这幅画面的抒情作用。
答:描绘了一幅的画面:华美的小船系在岸边的杨柳树下,静静停泊在碧绿的春水之上,
优美宁静其作用是以,用乐景出送行者和行人内心的纷乱和离别的伤感。
乐景写哀情反衬五相关知识补充1常见意象含义月亮思乡柳——留——惜别——依依不舍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隐士的象征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坚强、不屈不挠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傲霜斗雪的典范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梧桐凄凉悲伤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杜鹃鸟凄凉、哀伤
鹧鸪鸟离愁别绪羁旅伤感爱情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孤雁(断雁,孤鸿,断鸿)孤苦漂泊
蒋捷《虞美人?听雨》:“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在浩淼的江水与低压的阴云之间,只有一只孤雁在凛冽的寒风中哀鸣,显得那样孤单、渺小、无助。词人正是借用孤雁的形象来抒发自己风雨飘摇中流浪江海的悲凉心境。
登高(登楼,登台)怀远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长亭、劳劳亭谢亭、南浦、西楼、灞陵离别之所,常带有深深离愁
芭蕉丁香愁思的传统意象。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2常见意境: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直接间接描写):
3景物描写的特点写景的特点,怎样写景,怎样表现---景,(问手法)(区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即问内容”)
1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2动静角度: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3色彩角度:色彩鲜明,色彩黯淡,明暗对比等
4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观察的角度变换,有层次感
5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夸张,比拟等
6运用表现手法虚(通过想象,联想)实结合
4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概括景物的特征2.交代时间,地点
3.渲染氛围4.奠定基调(开头)5.烘托情感(以乐景衬哀情)
6.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7.照应题目
例题分析11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例题分析8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①以静衬动,动静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诗歌意境题
一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二解答分析: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的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有诗意。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惆怅、寂寞、孤独、烦闷、积极向上、消极颓废、坚守节操、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思乡之情、怀友之情、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壮志未酬的愤激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得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哀伤”。
三答题模式:四相关题型1、能够提取诗歌中的景物意象
2、掌握诗歌意境答题模式
掌握画面题的答题模式
3、鉴赏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4、掌握情景关系题的答题步骤
例题分析9秋波媚·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1. 南山:秦岭主峰,在长安城南。2.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均为长安城内胜景,此时长安城为金兵占领。
问:开篇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开篇两句了紧张的,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的画面。
渲染秋日里边城战争气氛悲壮雄浑(时间+地点+氛围特征+性质画面)例题分析10玉楼春·春思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问:“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画中人怎样的情感?(5分)
答:(描述+概括)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水面光洁如冰,莹澈清碧;枝头花瓣吹落,堆满小路,送来阵阵芳香.
宁谧幽静(感情,出手法)一泓碧水、一条花径,出画中人(思妇)幽闺寂寞、尽日凝望的神态,表达了画中人(思妇)绵邈的相思之情。
衬托例题分析11柳枝词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问:诗歌首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全诗说说这幅画面的抒情作用。
答:描绘了一幅的画面:华美的小船系在岸边的杨柳树下,静静停泊在碧绿的春水之上,
优美宁静其作用是以,用乐景出送行者和行人内心的纷乱和离别的伤感。
乐景写哀情反衬五相关知识补充1常见意象含义月亮思乡柳——留——惜别——依依不舍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隐士的象征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坚强、不屈不挠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傲霜斗雪的典范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梧桐凄凉悲伤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杜鹃鸟凄凉、哀伤
鹧鸪鸟离愁别绪羁旅伤感爱情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孤雁(断雁,孤鸿,断鸿)孤苦漂泊
蒋捷《虞美人?听雨》:“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在浩淼的江水与低压的阴云之间,只有一只孤雁在凛冽的寒风中哀鸣,显得那样孤单、渺小、无助。词人正是借用孤雁的形象来抒发自己风雨飘摇中流浪江海的悲凉心境。
登高(登楼,登台)怀远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长亭、劳劳亭谢亭、南浦、西楼、灞陵离别之所,常带有深深离愁
芭蕉丁香愁思的传统意象。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2常见意境: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直接间接描写):
3景物描写的特点写景的特点,怎样写景,怎样表现---景,(问手法)(区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即问内容”)
1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2动静角度: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3色彩角度:色彩鲜明,色彩黯淡,明暗对比等
4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观察的角度变换,有层次感
5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夸张,比拟等
6运用表现手法虚(通过想象,联想)实结合
4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概括景物的特征2.交代时间,地点
3.渲染氛围4.奠定基调(开头)5.烘托情感(以乐景衬哀情)
6.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7.照应题目
例题分析11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问: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答: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
借景抒情,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
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例题分析12同王徵君湘中有怀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问: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6分)
答:①点明时间、地点。
②用洞庭秋色渲染凄凉氛围,为全诗定下感伤的情感基调。
③用湘水北流反衬自己不能北上与友人团聚。
④为下面抒情作铺垫。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
一:某诗或某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1情感(表达了谁的情感要小心)(闺怨诗表达了思妇的情感边塞诗表达了征夫的情感感,进一步是表达作者对战争的态度)
2手法(怀古诗要答上借古讽今咏物诗要答上托物言志等)
3结合诗句分析
注意答题细节:1感受+原因(孤独因思乡而产生)
2逐句分析的原则
3要有看题目和注释的意识。
:送别边塞战争诗思乡(羁旅行役)诗闺怨诗
二题材包括咏史怀古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
(一)送别诗1表达的感情这类诗应注意分析诗中写的是谁送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还是别后的思念,抑或是对朋友、亲人的勉励祝福。
常用的词语有:依依不舍的留恋,惜别之情;乐观豁达的胸怀;和友人真诚情谊;情深意长的勉励; 对友人的担心,思念,祝愿等
2常用的手法:虚实结合想象借景抒情比喻等尤其要注意送别诗中虚实结合的运用
例题分析13蝶恋花·别范南伯 [宋]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四相关题型1、能够提取诗歌中的景物意象
2、掌握诗歌意境答题模式
掌握画面题的答题模式
3、鉴赏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4、掌握情景关系题的答题步骤
例题分析9秋波媚·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1. 南山:秦岭主峰,在长安城南。2.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均为长安城内胜景,此时长安城为金兵占领。
问:开篇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开篇两句了紧张的,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的画面。
渲染秋日里边城战争气氛悲壮雄浑(时间+地点+氛围特征+性质画面)例题分析10玉楼春·春思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问:“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画中人怎样的情感?(5分)
答:(描述+概括)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水面光洁如冰,莹澈清碧;枝头花瓣吹落,堆满小路,送来阵阵芳香.
宁谧幽静(感情,出手法)一泓碧水、一条花径,出画中人(思妇)幽闺寂寞、尽日凝望的神态,表达了画中人(思妇)绵邈的相思之情。
衬托例题分析11柳枝词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问:诗歌首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全诗说说这幅画面的抒情作用。
答:描绘了一幅的画面:华美的小船系在岸边的杨柳树下,静静停泊在碧绿的春水之上,
优美宁静其作用是以,用乐景出送行者和行人内心的纷乱和离别的伤感。
乐景写哀情反衬五相关知识补充1常见意象含义月亮思乡柳——留——惜别——依依不舍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隐士的象征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坚强、不屈不挠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傲霜斗雪的典范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梧桐凄凉悲伤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杜鹃鸟凄凉、哀伤
鹧鸪鸟离愁别绪羁旅伤感爱情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孤雁(断雁,孤鸿,断鸿)孤苦漂泊
蒋捷《虞美人?听雨》:“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在浩淼的江水与低压的阴云之间,只有一只孤雁在凛冽的寒风中哀鸣,显得那样孤单、渺小、无助。词人正是借用孤雁的形象来抒发自己风雨飘摇中流浪江海的悲凉心境。
登高(登楼,登台)怀远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长亭、劳劳亭谢亭、南浦、西楼、灞陵离别之所,常带有深深离愁
芭蕉丁香愁思的传统意象。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2常见意境: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直接间接描写):
3景物描写的特点写景的特点,怎样写景,怎样表现---景,(问手法)(区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即问内容”)
1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2动静角度: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3色彩角度:色彩鲜明,色彩黯淡,明暗对比等
4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观察的角度变换,有层次感
5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夸张,比拟等
6运用表现手法虚(通过想象,联想)实结合
4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概括景物的特征2.交代时间,地点
3.渲染氛围4.奠定基调(开头)5.烘托情感(以乐景衬哀情)
6.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7.照应题目
例题分析11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问: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答: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
借景抒情,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
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例题分析12同王徵君湘中有怀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问: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6分)
答:①点明时间、地点。
②用洞庭秋色渲染凄凉氛围,为全诗定下感伤的情感基调。
③用湘水北流反衬自己不能北上与友人团聚。
④为下面抒情作铺垫。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
一:某诗或某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1情感(表达了谁的情感要小心)(闺怨诗表达了思妇的情感边塞诗表达了征夫的情感感,进一步是表达作者对战争的态度)
2手法(怀古诗要答上借古讽今咏物诗要答上托物言志等)
3结合诗句分析
注意答题细节:1感受+原因(孤独因思乡而产生)
2逐句分析的原则
3要有看题目和注释的意识。
:送别边塞战争诗思乡(羁旅行役)诗闺怨诗
二题材包括咏史怀古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
(一)送别诗1表达的感情这类诗应注意分析诗中写的是谁送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还是别后的思念,抑或是对朋友、亲人的勉励祝福。
常用的词语有:依依不舍的留恋,惜别之情;乐观豁达的胸怀;和友人真诚情谊;情深意长的勉励; 对友人的担心,思念,祝愿等
2常用的手法:虚实结合想象借景抒情比喻等尤其要注意送别诗中虚实结合的运用
例题分析13蝶恋花·别范南伯 [宋]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释:①刬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词的上片是如何抒写离别感情的。(4分)
(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2分)以绵绵春雨和滔滔江水比喻离愁之深远。写弱柳留船,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挚感情。(2分)
(2)有人评价本词结尾“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一句,“意蕴深厚”,“有不尽之意”。试加以简析。(4分)
(2)运用虚写和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手法,设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却有无数乱山遮隔的情景。(2分)表面写友人思我,实际也暗含我思友人。(1分)把双方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1分)
(二)边塞战争诗(一般所抒发的感情不是作者的感情)
1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2)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3)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4)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5)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6)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
2常见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胡羌羯夷碛
轮台龟兹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例题分析14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的这首诗前后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一、二句写实景,描写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的牧马的季节。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苍茫而又清澄的夜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隐士的象征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坚强、不屈不挠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傲霜斗雪的典范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梧桐凄凉悲伤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杜鹃鸟凄凉、哀伤
鹧鸪鸟离愁别绪羁旅伤感爱情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孤雁(断雁,孤鸿,断鸿)孤苦漂泊
蒋捷《虞美人?听雨》:“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在浩淼的江水与低压的阴云之间,只有一只孤雁在凛冽的寒风中哀鸣,显得那样孤单、渺小、无助。词人正是借用孤雁的形象来抒发自己风雨飘摇中流浪江海的悲凉心境。
登高(登楼,登台)怀远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长亭、劳劳亭谢亭、南浦、西楼、灞陵离别之所,常带有深深离愁
芭蕉丁香愁思的传统意象。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2常见意境: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直接间接描写):
3景物描写的特点写景的特点,怎样写景,怎样表现---景,(问手法)(区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即问内容”)
1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2动静角度: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3色彩角度:色彩鲜明,色彩黯淡,明暗对比等
4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观察的角度变换,有层次感
5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夸张,比拟等
6运用表现手法虚(通过想象,联想)实结合
4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概括景物的特征2.交代时间,地点
3.渲染氛围4.奠定基调(开头)5.烘托情感(以乐景衬哀情)
6.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7.照应题目
例题分析11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问: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答: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
借景抒情,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
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例题分析12同王徵君湘中有怀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问: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6分)
答:①点明时间、地点。
②用洞庭秋色渲染凄凉氛围,为全诗定下感伤的情感基调。
③用湘水北流反衬自己不能北上与友人团聚。
④为下面抒情作铺垫。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
一:某诗或某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1情感(表达了谁的情感要小心)(闺怨诗表达了思妇的情感边塞诗表达了征夫的情感感,进一步是表达作者对战争的态度)
2手法(怀古诗要答上借古讽今咏物诗要答上托物言志等)
3结合诗句分析
注意答题细节:1感受+原因(孤独因思乡而产生)
2逐句分析的原则
3要有看题目和注释的意识。
:送别边塞战争诗思乡(羁旅行役)诗闺怨诗
二题材包括咏史怀古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
(一)送别诗1表达的感情这类诗应注意分析诗中写的是谁送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还是别后的思念,抑或是对朋友、亲人的勉励祝福。
常用的词语有:依依不舍的留恋,惜别之情;乐观豁达的胸怀;和友人真诚情谊;情深意长的勉励; 对友人的担心,思念,祝愿等
2常用的手法:虚实结合想象借景抒情比喻等尤其要注意送别诗中虚实结合的运用
例题分析13蝶恋花·别范南伯 [宋]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释:①刬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词的上片是如何抒写离别感情的。(4分)
(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2分)以绵绵春雨和滔滔江水比喻离愁之深远。写弱柳留船,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挚感情。(2分)
(2)有人评价本词结尾“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一句,“意蕴深厚”,“有不尽之意”。试加以简析。(4分)
(2)运用虚写和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手法,设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却有无数乱山遮隔的情景。(2分)表面写友人思我,实际也暗含我思友人。(1分)把双方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1分)
(二)边塞战争诗(一般所抒发的感情不是作者的感情)
1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2)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3)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4)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5)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6)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
2常见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胡羌羯夷碛
轮台龟兹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例题分析14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的这首诗前后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一、二句写实景,描写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的牧马的季节。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苍茫而又清澄的夜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三)
思乡(羁旅行役)诗1经常抒发的情感:羁旅漂泊之苦思想之愁(两者同时出现)还可能有人生失意仕途不得志等原因。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 贬官异地;逢年过节。雁归故乡
(四)闺怨诗1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2注意闺怨诗的答题语言,表达的情感应是思妇的情感。
3古代按常理应是女子在家,男子远行。
4注意一些描写女子的词语:翠楼香径妆奁等
例题分析15玉楼春·春思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8.“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画中人怎样的情感?(5分)
描绘了一幅宁谧幽静的画面:水面光洁如冰,莹澈清碧;枝头花瓣吹落,堆满小路,送来阵阵芳香.
一泓碧水、一条花径,衬托出画中人(思妇)幽闺寂寞、尽日凝望的神态,表达了画中人(思妇)绵邈的相思之情。
例题分析16闺怨周在(明)
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
(1)诗的一、二两句表达了闺中少妇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二两句用江南和燕山天气(气候)对比,表现少妇对丈夫的牵挂,第二句燕山雪飞表现了少妇对身在边塞的丈夫的思念和担心。
(2)诗的三、四两句是如何表现闺中少妇的“怨”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采用借物抒情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借用了“子规”这一形象,“子规”谐音“子归”,不说丈夫不回来,却怨子规鸟没有飞到燕山,丈夫听不到啼叫,所以没有想到已经到了应该回来的时候了,借此表达闺中少妇的“怨”情。
(五)咏史怀古诗鉴赏1表达的情感: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兴亡之感;借古伤今
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高考冲刺家长寄语为大家整理高考冲刺前夕,家长送给孩子的祝福语,祝福孩子不要太大压力,用平常心态来应对考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冲刺家长寄语 高考冲刺家长寄语 孩子,爸妈爱你,学习不要有压力。无论结果如何都没人怪你。爸妈最大的心愿还是你健康快乐。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妈妈知道女儿你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肯定不怕一路上的风雨兼程!愿我世界上最心爱的女儿心想事成,梦想照进现实! 李赛,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如果感觉到枯燥、疲惫想退缩时,就看看周围有与你并肩战斗的恩师和伙伴,身后有那么多亲人关注的目光;你是最棒的,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坦然面对!谢谢老师们! 虽然只有不足90天,但还是要保重身体,身体是成功的本钱。努力就好,放松心态,坚持到底!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趟不过的河。有志者,事竟成! 我自信,我追求,我拼搏,我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