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介绍
朱熹格物致知[精选]朱熹格物致知[范文]朱熹格物致知大全就在极速文库网浅谈朱熹—格物致知摘要: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对于格物致知的真正涵义,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关键词:未解之谜格物致知朱熹穷理正文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一段。但是,《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其后再未作出任何解释,也没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两个词汇。然而,“格物致知”一直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它之所以使儒学界争论达千余年,首先是因为“格物致知”是《大学》八目的基础功夫、更是“诚意正心”的修持基础,朱熹介绍[精选]朱熹介绍[范文]朱熹介绍大全就在极速文库网
朱熹( 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生于高宗建炎年间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晚年定居建阳考亭;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世称朱子、紫阳先生。19岁进士及第,曾任同安主簿、南康知军、浙东常平提举、荆湖南路安抚使等多职,仕至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卒后谥曰文,又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代表作品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楚辞集注》、《朱子语类》、《晦庵词》等。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科举考试均从其注疏过的“四书”“五经”中出题,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而破坏和谐的是“人欲”,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显然是有违人的天性的。
朱熹敬斋箴[精选]朱熹敬斋箴[范文]朱熹敬斋箴大全就在极速文库网朱熹---敬斋箴题解:内静外敬是礼仪的基本规范。外敬是内静的外在体现,内静是外敬的内在基础。《敬斋箴》的作者是著名理学家朱熹。他是据张栻的《主一箴》而作,用以阐发自己的持敬理论。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本图的作者是王柏。王柏(1197~1274年),字会之,号鲁斋,婺州金华人。从何基学习,是朱熹的三传弟子。景定五年(1264年),王柏任丽泽书院讲席。著有《诗疑》、《书疑》等,已佚。明正统年间六世孙王迪裒为其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本篇辑自贾顺先主编《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二册(王成儒注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213~219页。敬斋箴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潜心以居,对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