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总结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A组 2013年高考题1.(2013广东,10,7分)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古代诗歌鉴赏总结[精选]古代诗歌鉴赏总结[范文]古代诗歌鉴赏总结大全就在极速文库网
古代诗歌鉴赏总结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从广义上看可以包括下面内容: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②修辞手法(辞格、修辞格):比喻、对比、比拟、对偶、
借代、夸张、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③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想象、联想、烘托、渲染、对比、
衬托、讽刺、象征、托物言志、抑扬褒贬、动静相衬、虚实
相生等。一、表达方式中国古典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四种表达方式纵观历年高考描写、抒情
是其中的考查重点。描写
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我们
将这部分内容放到表现手法中进行介绍。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朝发白帝城》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
见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杜甫)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杜牧)3.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
感情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两种类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目吟留别》李白)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将进酒》李白)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
第怎得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李清照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
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
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春行即兴》李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柳永)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2.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
愿。(多见于咏物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石灰吟》于谦)龚自珍《病梅馆记》、周敦颐《爱莲说》、
刘禹锡《陋室铭》等散文都是用了托物言志
的手法。二、修辞手法为了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诗中常常运用对偶、排比、反
复、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互文、叠词等修辞方
法。修辞格本来是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十分熟悉但是由于
用于诗词中的修辞格更灵活、更巧妙、更形象、更丰富、更
具有艺术性因而也就增加了识别鉴赏的困难。
1.夸张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
的修辞方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2.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
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刘攽《雨后池上》)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3.比拟(拟人、拟物)把甲事物模拟做乙事物来写。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是拟人
把人当作事物来写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是拟物。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4.借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它并不直接说出要说
的人或事物。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
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5.反语就是说反话(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
的一种修辞手法。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抒怀》)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
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曹雪芹《红楼梦·西江月》)6.互文在诗文中拆开一个完整的意思放在前后两处表达以求
内涵的扩充和升华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是为互文也叫互
文见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客至》)7.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
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注:对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
成对偶的语句。8.叠音双声叠音增强音韵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戚戚惨惨凄凄。
(李清照《声声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8.反复减字木兰花春词苏轼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乞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同字重复间隔使用错落有致音调明快。加强对
春的渲染别有一番情趣。9.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
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谐音双关、语意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
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10.反问也叫反诘。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11.设问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
法。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12.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
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是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13通感自由调动各种感官并使他们相通给人以无穷尽的联想。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各种修辞主要的表达效果
比喻:使描写之物形象可感、具体生动。
对比:在比较中鲜明表达情感、态度和观点。
拟人:形象生动、使物有人之情态。
映衬:使被衬托的事物特征更加鲜明。
夸张:更强烈的再现事物表达情感。
通感:自由调动各种感官并使他们相通给人以无穷尽的联
想。各种修辞主要的表达效果
用典:寄意含蓄讽喻悠远。
互文:文句内容相互补充扩展语句内容使意义丰满。
反复:形成错落有致的音节给人以音乐之美在内容上起
强调突出、渲染氛围的作用。
三、表现手法在一首诗中表达技巧的使用显得最丰富、最灵活;对于一
首诗的理解表达技巧常常最关键、最重要;高考中
表达技巧的考查设点较多、考频较高借景抒情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托物言志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借物喻人咏柳曾巩乱条尤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喻理于景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1联想与想象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2.衬托与烘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
照。绝句杜甫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3.用典在诗歌中运用古代的素材。
忆昔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描写的主要手法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写的主要手法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约客描写方法:虚与实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从梦回句起到赢得句止通过写梦从各个角度来想象抗
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结句笔锋急
转可怜白发生是梦醒后的叹息梦中、梦醒虚实结合表
达了雄志未筹而年纪已老的境况
描写方法:动与静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诗歌主要的艺术手法(一)表达方式:叙事、抒情、议论、描写
(二)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烘托、渲染、用典、
双关(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设问、反问、对比(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即事说理、借古讽今 古代诗歌鉴赏(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观 雨陈与义①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注】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②海:暴雨。(1)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屋前的江流和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暴雨打得竹枝低伏了又顽强地挺起来,大风吹得乌云翻涌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