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诗鉴赏
《附录诗鉴赏》精选《附录诗鉴赏》10篇《附录诗鉴赏》大全《附录诗鉴赏》范文就在极速文库网七年级附录诗歌赏析及练习2008.4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意】
神龟虽然寿命长,到底还是要死亡。螣蛇虽能乘云雾,终归要化作土和灰。老马伏在马棚,但日行千里的情志不移。有作为的人到晚年,雄心壮志却永远不会停止。人的寿命长和短,不只决定于苍天。身心健康才是福,只要修身养性,便可延年益寿。回首往事十分庆幸,吟歌一曲抒发我的豪情!
【主题】
年老并不可怕,老了也要有所作为,也能有所作为。年纪老但雄心壮志不能老。
【练习】
1.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
答: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
2.诗的结尾四句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意】
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打开窗,面对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来观赏菊花。
【主题】本诗描写了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和闲适的田园生活,表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回归自然的情趣。
【练习】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名句,试描绘画面。
答:画面: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横斜。
2.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句。
答:(1)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2)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斜”字形象描画出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强。此句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答: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诗意】
清晨我走进这古老的山寺,初生的太阳映照高高的树林。竹间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僧侣的住所掩映在这茂密的花木丛中。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得俗念消除净尽。一切声音都归于沉寂,只有钟磬余音袅袅。
【主题】
这是一首题壁诗。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表现了深远的禅意和诗人心灵的沉静.
【练习】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竹丛小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幽深的后院,唱经礼佛的禅房,掩映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只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通过写袅袅不绝的钟磬之声更加衬托出禅院的寂静与庄严肃穆。
3.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了深远的禅意和诗人心灵的沉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意】
杨花随风飘落,杜鹃声声哀啼,听说你(王昌龄)被贬官,须过五溪到偏远的龙标去。我将对你的牵挂之情寄予天上的明月,让它随风一直伴随你到夜郎西。
【主题】诗人借月抒怀,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的牵挂与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意】
你若问我回去的日期,我还没有决定下来呢。此时巴山的夜雨已经涨满秋天的池塘。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相聚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呢?到那时再诉说我在巴山夜晚听雨时对你的思念之情。
【主题】这首诗抒写了离情之深,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盼望团聚的感情。
【练习】
1.选择一个角度鉴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个句子。
答:这句话构思巧妙,明明是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表现出离情之深沉,表达出诗人思念亲友,盼望团聚的感情。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意】
烟雾月光笼罩着散发寒气的江水和岸边的沙滩,夜晚停泊在秦淮河靠近河岸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得什么叫亡国之音,隔着江水仍旧在高唱玉树后庭花。
【主题】
诗人借古讽今,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鞭挞。
【练习】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
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或迷茫、悲凉的特点)。
2.作者在诗的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作用。
答:“笼“是笼罩、弥漫的意思,两个“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渲染了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事、沉溺享乐的批判、忧虑之情。
3.赏析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这两句议论抒情,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借古讽今,说卖唱的歌女不懂得什么叫亡国之音,隔着江水仍旧在高唱玉树后庭花,实则讽刺当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必将重蹈陈后主亡国之覆辙。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批判讽刺。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诗意】
唱一曲新歌饮一杯美酒,天气和去年一样,亭台还是原来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能再回来?无可奈何纷纷落花已经飘去,似曾相识的燕子今又翩翩归来,撒满落花的小路上我独自在徘徊。
【主题】
这首词写词人在暮春的黄昏时分,对酒听歌,面对旧日的景物,感叹时光流逝,不由心生伤感,表达了词人浓重而深沉的伤春感时之情和淡淡的闲愁。
【练习】
1.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独”字的含义。
答:这“独”字表现了词人孤寂、失意的情怀,是他因怀念友人而抑郁伤感心情的表现。
2.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下阙“无可奈何”两句,上句对春光的流逝表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最词人浓重而深沉的伤春感时之情和淡淡的闲愁。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
不要说下山是很容易的事,它只是骗得你空欢喜一场;当你走进很多山的圈子里时,经过一座山后,另一座山又挡住了你的去路。
【主题】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而前进的过程)
【练习】
1.“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哲理深刻,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答: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或: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而前进的过程,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2.试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中“拦”字的妙处。
答:“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蕴含着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而前进的过程的深刻的哲理。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诗意】
常常记得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黄昏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主题】
《如梦令》是一篇追忆了夏日泛舟郊游,流连忘返,导致酒醉后迷路误入荷花丛中的欢乐情景,反映了词人无忧无虑的生活,抒发了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练习】
1.描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展现的图景。
答:暮色苍茫的天空里,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响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
2.一篇小令,才共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娓娓道来中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女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的水怎么这么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的从源头流来啊!
【主题】
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练习】
1.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
答:运用比喻手法,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试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3.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理解。
答:此句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达到新的境界。也说明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诗意】
青山茫远,与天衔接,忽见有雾霭环绕,在幽深的竹影中可见落日余辉。鸟在人家的房檐上欢快的飞来飞去,最有趣的是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之情。
【练习】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答:青山茫远,与天衔接,忽见有雾霭环绕,在幽深的竹影中可见落日余辉。鸟在人家的房檐上欢快的飞来飞去,最有趣的是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答: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诗意】
清晨我走进这古老的山寺,初生的太阳映照高高的树林。竹间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僧侣的住所掩映在这茂密的花木丛中。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得俗念消除净尽。一切声音都归于沉寂,只有钟磬余音袅袅。
【主题】
这是一首题壁诗。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表现了深远的禅意和诗人心灵的沉静.
【练习】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竹丛小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幽深的后院,唱经礼佛的禅房,掩映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只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通过写袅袅不绝的钟磬之声更加衬托出禅院的寂静与庄严肃穆。
3.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了深远的禅意和诗人心灵的沉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意】
杨花随风飘落,杜鹃声声哀啼,听说你(王昌龄)被贬官,须过五溪到偏远的龙标去。我将对你的牵挂之情寄予天上的明月,让它随风一直伴随你到夜郎西。
【主题】诗人借月抒怀,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的牵挂与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意】
你若问我回去的日期,我还没有决定下来呢。此时巴山的夜雨已经涨满秋天的池塘。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相聚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呢?到那时再诉说我在巴山夜晚听雨时对你的思念之情。
【主题】这首诗抒写了离情之深,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盼望团聚的感情。
【练习】
1.选择一个角度鉴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个句子。
答:这句话构思巧妙,明明是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表现出离情之深沉,表达出诗人思念亲友,盼望团聚的感情。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意】
烟雾月光笼罩着散发寒气的江水和岸边的沙滩,夜晚停泊在秦淮河靠近河岸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得什么叫亡国之音,隔着江水仍旧在高唱玉树后庭花。
【主题】
诗人借古讽今,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鞭挞。
【练习】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
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或迷茫、悲凉的特点)。
2.作者在诗的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作用。
答:“笼“是笼罩、弥漫的意思,两个“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渲染了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事、沉溺享乐的批判、忧虑之情。
3.赏析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这两句议论抒情,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借古讽今,说卖唱的歌女不懂得什么叫亡国之音,隔着江水仍旧在高唱玉树后庭花,实则讽刺当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必将重蹈陈后主亡国之覆辙。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批判讽刺。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诗意】
唱一曲新歌饮一杯美酒,天气和去年一样,亭台还是原来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能再回来?无可奈何纷纷落花已经飘去,似曾相识的燕子今又翩翩归来,撒满落花的小路上我独自在徘徊。
【主题】
这首词写词人在暮春的黄昏时分,对酒听歌,面对旧日的景物,感叹时光流逝,不由心生伤感,表达了词人浓重而深沉的伤春感时之情和淡淡的闲愁。
【练习】
1.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独”字的含义。
答:这“独”字表现了词人孤寂、失意的情怀,是他因怀念友人而抑郁伤感心情的表现。
2.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下阙“无可奈何”两句,上句对春光的流逝表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最词人浓重而深沉的伤春感时之情和淡淡的闲愁。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
不要说下山是很容易的事,它只是骗得你空欢喜一场;当你走进很多山的圈子里时,经过一座山后,另一座山又挡住了你的去路。
【主题】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而前进的过程)
【练习】
1.“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哲理深刻,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答: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或: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而前进的过程,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2.试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中“拦”字的妙处。
答:“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蕴含着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而前进的过程的深刻的哲理。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诗意】
常常记得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黄昏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主题】
《如梦令》是一篇追忆了夏日泛舟郊游,流连忘返,导致酒醉后迷路误入荷花丛中的欢乐情景,反映了词人无忧无虑的生活,抒发了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练习】
1.描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展现的图景。
答:暮色苍茫的天空里,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响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
2.一篇小令,才共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娓娓道来中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女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的水怎么这么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的从源头流来啊!
【主题】
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练习】
1.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
答:运用比喻手法,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试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3.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理解。
答:此句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达到新的境界。也说明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诗意】
青山茫远,与天衔接,忽见有雾霭环绕,在幽深的竹影中可见落日余辉。鸟在人家的房檐上欢快的飞来飞去,最有趣的是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之情。
【练习】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答:青山茫远,与天衔接,忽见有雾霭环绕,在幽深的竹影中可见落日余辉。鸟在人家的房檐上欢快的飞来飞去,最有趣的是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
答:“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二句最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尤其是云从窗出的描写,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写出,语虽平淡,意境遥远,突出了山中的有趣生活,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之情。
3、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4、“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5、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意】
我独处在幽深的竹林,弹琴啸歌,好不快乐。无人知晓,却有一轮明月当头,相伴清夜。
【主题】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练习】
1.自选角度鉴赏本诗。
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鉴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句
答:这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诗人在幽深宁静的竹林里独自弹琴啸歌,以琴声歌声衬托出月夜竹林的幽静,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4、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练习】
1.选择一个角度鉴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个句子。
答:这句话构思巧妙,明明是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表现出离情之深沉,表达出诗人思念亲友,盼望团聚的感情。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意】
烟雾月光笼罩着散发寒气的江水和岸边的沙滩,夜晚停泊在秦淮河靠近河岸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得什么叫亡国之音,隔着江水仍旧在高唱玉树后庭花。
【主题】
诗人借古讽今,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鞭挞。
【练习】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
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或迷茫、悲凉的特点)。
2.作者在诗的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作用。
答:“笼“是笼罩、弥漫的意思,两个“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渲染了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事、沉溺享乐的批判、忧虑之情。
3.赏析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这两句议论抒情,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借古讽今,说卖唱的歌女不懂得什么叫亡国之音,隔着江水仍旧在高唱玉树后庭花,实则讽刺当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必将重蹈陈后主亡国之覆辙。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批判讽刺。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诗意】
唱一曲新歌饮一杯美酒,天气和去年一样,亭台还是原来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能再回来?无可奈何纷纷落花已经飘去,似曾相识的燕子今又翩翩归来,撒满落花的小路上我独自在徘徊。
【主题】
这首词写词人在暮春的黄昏时分,对酒听歌,面对旧日的景物,感叹时光流逝,不由心生伤感,表达了词人浓重而深沉的伤春感时之情和淡淡的闲愁。
【练习】
1.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独”字的含义。
答:这“独”字表现了词人孤寂、失意的情怀,是他因怀念友人而抑郁伤感心情的表现。
2.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下阙“无可奈何”两句,上句对春光的流逝表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最词人浓重而深沉的伤春感时之情和淡淡的闲愁。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
不要说下山是很容易的事,它只是骗得你空欢喜一场;当你走进很多山的圈子里时,经过一座山后,另一座山又挡住了你的去路。
【主题】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而前进的过程)
【练习】
1.“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哲理深刻,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答: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或: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而前进的过程,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2.试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中“拦”字的妙处。
答:“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蕴含着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而前进的过程的深刻的哲理。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诗意】
常常记得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黄昏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主题】
《如梦令》是一篇追忆了夏日泛舟郊游,流连忘返,导致酒醉后迷路误入荷花丛中的欢乐情景,反映了词人无忧无虑的生活,抒发了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练习】
1.描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展现的图景。
答:暮色苍茫的天空里,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响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
2.一篇小令,才共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娓娓道来中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女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的水怎么这么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的从源头流来啊!
【主题】
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练习】
1.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
答:运用比喻手法,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试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3.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理解。
答:此句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达到新的境界。也说明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诗意】
青山茫远,与天衔接,忽见有雾霭环绕,在幽深的竹影中可见落日余辉。鸟在人家的房檐上欢快的飞来飞去,最有趣的是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之情。
【练习】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答:青山茫远,与天衔接,忽见有雾霭环绕,在幽深的竹影中可见落日余辉。鸟在人家的房檐上欢快的飞来飞去,最有趣的是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
答:“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二句最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尤其是云从窗出的描写,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写出,语虽平淡,意境遥远,突出了山中的有趣生活,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之情。
3、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4、“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5、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意】
我独处在幽深的竹林,弹琴啸歌,好不快乐。无人知晓,却有一轮明月当头,相伴清夜。
【主题】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练习】
1.自选角度鉴赏本诗。
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鉴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句
答:这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诗人在幽深宁静的竹林里独自弹琴啸歌,以琴声歌声衬托出月夜竹林的幽静,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4、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意】
半轮秋月悬挂在峨眉山巅,月影静静的倒影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在夜色中我从清溪驿出发,奔向三峡,将到渝州时,重重山峦阻隔,看不到你了。多么思念你啊,峨嵋山的月亮。
【主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练习】
1.鉴赏“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答:这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拟为友人,写诗人行江见月如见故人,当行至渝州的时候离乡已远,这一路伴人而行的故乡的月亮被高山阻隔而看不到了。生动形象的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
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悠笛声,它在春风中飞遍了洛阳城。仔细一听才知道这是一曲《折杨柳》,此时此刻,谁能不被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
【主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练习】
1.鉴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柳”与“留”谐音,自古就有折柳赠别之习俗,而《折杨柳》又是表达送别时的哀怨感情的乐曲。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哪句?为什么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主题】
这首词写词人在暮春的黄昏时分,对酒听歌,面对旧日的景物,感叹时光流逝,不由心生伤感,表达了词人浓重而深沉的伤春感时之情和淡淡的闲愁。
【练习】
1.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独”字的含义。
答:这“独”字表现了词人孤寂、失意的情怀,是他因怀念友人而抑郁伤感心情的表现。
2.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下阙“无可奈何”两句,上句对春光的流逝表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最词人浓重而深沉的伤春感时之情和淡淡的闲愁。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
不要说下山是很容易的事,它只是骗得你空欢喜一场;当你走进很多山的圈子里时,经过一座山后,另一座山又挡住了你的去路。
【主题】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而前进的过程)
【练习】
1.“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哲理深刻,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答: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或: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而前进的过程,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2.试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中“拦”字的妙处。
答:“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蕴含着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而前进的过程的深刻的哲理。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诗意】
常常记得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黄昏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主题】
《如梦令》是一篇追忆了夏日泛舟郊游,流连忘返,导致酒醉后迷路误入荷花丛中的欢乐情景,反映了词人无忧无虑的生活,抒发了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练习】
1.描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展现的图景。
答:暮色苍茫的天空里,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响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
2.一篇小令,才共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娓娓道来中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女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的水怎么这么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的从源头流来啊!
【主题】
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练习】
1.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
答:运用比喻手法,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试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3.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理解。
答:此句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达到新的境界。也说明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诗意】
青山茫远,与天衔接,忽见有雾霭环绕,在幽深的竹影中可见落日余辉。鸟在人家的房檐上欢快的飞来飞去,最有趣的是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之情。
【练习】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答:青山茫远,与天衔接,忽见有雾霭环绕,在幽深的竹影中可见落日余辉。鸟在人家的房檐上欢快的飞来飞去,最有趣的是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
答:“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二句最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尤其是云从窗出的描写,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写出,语虽平淡,意境遥远,突出了山中的有趣生活,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之情。
3、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4、“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5、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意】
我独处在幽深的竹林,弹琴啸歌,好不快乐。无人知晓,却有一轮明月当头,相伴清夜。
【主题】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练习】
1.自选角度鉴赏本诗。
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鉴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句
答:这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诗人在幽深宁静的竹林里独自弹琴啸歌,以琴声歌声衬托出月夜竹林的幽静,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4、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意】
半轮秋月悬挂在峨眉山巅,月影静静的倒影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在夜色中我从清溪驿出发,奔向三峡,将到渝州时,重重山峦阻隔,看不到你了。多么思念你啊,峨嵋山的月亮。
【主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练习】
1.鉴赏“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答:这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拟为友人,写诗人行江见月如见故人,当行至渝州的时候离乡已远,这一路伴人而行的故乡的月亮被高山阻隔而看不到了。生动形象的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
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悠笛声,它在春风中飞遍了洛阳城。仔细一听才知道这是一曲《折杨柳》,此时此刻,谁能不被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
【主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练习】
1.鉴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柳”与“留”谐音,自古就有折柳赠别之习俗,而《折杨柳》又是表达送别时的哀怨感情的乐曲。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哪句?为什么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意】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主题】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意】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主题】
《如梦令》是一篇追忆了夏日泛舟郊游,流连忘返,导致酒醉后迷路误入荷花丛中的欢乐情景,反映了词人无忧无虑的生活,抒发了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练习】
1.描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展现的图景。
答:暮色苍茫的天空里,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响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
2.一篇小令,才共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娓娓道来中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女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的水怎么这么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的从源头流来啊!
【主题】
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练习】
1.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
答:运用比喻手法,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试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3.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理解。
答:此句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达到新的境界。也说明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诗意】
青山茫远,与天衔接,忽见有雾霭环绕,在幽深的竹影中可见落日余辉。鸟在人家的房檐上欢快的飞来飞去,最有趣的是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之情。
【练习】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答:青山茫远,与天衔接,忽见有雾霭环绕,在幽深的竹影中可见落日余辉。鸟在人家的房檐上欢快的飞来飞去,最有趣的是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
答:“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二句最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尤其是云从窗出的描写,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写出,语虽平淡,意境遥远,突出了山中的有趣生活,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之情。
3、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4、“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5、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意】
我独处在幽深的竹林,弹琴啸歌,好不快乐。无人知晓,却有一轮明月当头,相伴清夜。
【主题】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练习】
1.自选角度鉴赏本诗。
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鉴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句
答:这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诗人在幽深宁静的竹林里独自弹琴啸歌,以琴声歌声衬托出月夜竹林的幽静,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4、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意】
半轮秋月悬挂在峨眉山巅,月影静静的倒影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在夜色中我从清溪驿出发,奔向三峡,将到渝州时,重重山峦阻隔,看不到你了。多么思念你啊,峨嵋山的月亮。
【主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练习】
1.鉴赏“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答:这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拟为友人,写诗人行江见月如见故人,当行至渝州的时候离乡已远,这一路伴人而行的故乡的月亮被高山阻隔而看不到了。生动形象的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
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悠笛声,它在春风中飞遍了洛阳城。仔细一听才知道这是一曲《折杨柳》,此时此刻,谁能不被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
【主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练习】
1.鉴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柳”与“留”谐音,自古就有折柳赠别之习俗,而《折杨柳》又是表达送别时的哀怨感情的乐曲。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哪句?为什么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意】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主题】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意】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主题】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全诗表露了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练习】
1.诗中衬托闲淡宁静之景,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句子是: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这两句写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创造出水急舟横的清幽的意境,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2.你能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诗歌蕴含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3、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答: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4、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
答:“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意】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主题】
首二句追忆过去之盛,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时事丧乱凋敝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
【练习】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
答:“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二句最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尤其是云从窗出的描写,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写出,语虽平淡,意境遥远,突出了山中的有趣生活,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之情。
3、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4、“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5、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意】
我独处在幽深的竹林,弹琴啸歌,好不快乐。无人知晓,却有一轮明月当头,相伴清夜。
【主题】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练习】
1.自选角度鉴赏本诗。
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鉴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句
答:这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诗人在幽深宁静的竹林里独自弹琴啸歌,以琴声歌声衬托出月夜竹林的幽静,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4、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意】
半轮秋月悬挂在峨眉山巅,月影静静的倒影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在夜色中我从清溪驿出发,奔向三峡,将到渝州时,重重山峦阻隔,看不到你了。多么思念你啊,峨嵋山的月亮。
【主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练习】
1.鉴赏“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答:这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拟为友人,写诗人行江见月如见故人,当行至渝州的时候离乡已远,这一路伴人而行的故乡的月亮被高山阻隔而看不到了。生动形象的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
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悠笛声,它在春风中飞遍了洛阳城。仔细一听才知道这是一曲《折杨柳》,此时此刻,谁能不被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
【主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练习】
1.鉴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柳”与“留”谐音,自古就有折柳赠别之习俗,而《折杨柳》又是表达送别时的哀怨感情的乐曲。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哪句?为什么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意】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主题】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意】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主题】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全诗表露了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练习】
1.诗中衬托闲淡宁静之景,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句子是: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这两句写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创造出水急舟横的清幽的意境,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2.你能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诗歌蕴含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3、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答: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4、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
答:“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意】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主题】
首二句追忆过去之盛,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时事丧乱凋敝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
【练习】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这句的意思是说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落花时节”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也指人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语言深沉含蓄。“又”字则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这句话表达出一种时事丧乱凋敝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
3.杜甫的诗歌经常借自然之景抒发感伤时事之情,你还能再举出一例吗?
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诗意】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
【主旨】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
【练习】
1.“杳杳钟声晚”中的“晚”有何作用?
答:晚”字点明时已黄昏,这时的钟声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渲染了送别时的怅惘之情。
2.苏轼曾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在本诗中也有所体现,请结合“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这两句写的是目送老友远去的背影:天色已晚,只见友人背着斗笠,踏着夕阳,朝青山那面独自归去。一带斜阳,青山独往,有超然出世之致。未着一个“送”字,而送别情状自出,表达出诗人友人的深厚情谊,意境幽远,可谓诗中有画。
3、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
4.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答:“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 “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苍苍”“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意】
半轮秋月悬挂在峨眉山巅,月影静静的倒影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在夜色中我从清溪驿出发,奔向三峡,将到渝州时,重重山峦阻隔,看不到你了。多么思念你啊,峨嵋山的月亮。
【主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练习】
1.鉴赏“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答:这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拟为友人,写诗人行江见月如见故人,当行至渝州的时候离乡已远,这一路伴人而行的故乡的月亮被高山阻隔而看不到了。生动形象的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
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悠笛声,它在春风中飞遍了洛阳城。仔细一听才知道这是一曲《折杨柳》,此时此刻,谁能不被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
【主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练习】
1.鉴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柳”与“留”谐音,自古就有折柳赠别之习俗,而《折杨柳》又是表达送别时的哀怨感情的乐曲。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哪句?为什么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意】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主题】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意】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主题】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全诗表露了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练习】
1.诗中衬托闲淡宁静之景,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句子是: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这两句写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创造出水急舟横的清幽的意境,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2.你能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诗歌蕴含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3、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答: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4、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
答:“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意】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主题】
首二句追忆过去之盛,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时事丧乱凋敝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
【练习】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这句的意思是说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落花时节”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也指人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语言深沉含蓄。“又”字则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这句话表达出一种时事丧乱凋敝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
3.杜甫的诗歌经常借自然之景抒发感伤时事之情,你还能再举出一例吗?
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诗意】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
【主旨】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
【练习】
1.“杳杳钟声晚”中的“晚”有何作用?
答:晚”字点明时已黄昏,这时的钟声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渲染了送别时的怅惘之情。
2.苏轼曾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在本诗中也有所体现,请结合“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这两句写的是目送老友远去的背影:天色已晚,只见友人背着斗笠,踏着夕阳,朝青山那面独自归去。一带斜阳,青山独往,有超然出世之致。未着一个“送”字,而送别情状自出,表达出诗人友人的深厚情谊,意境幽远,可谓诗中有画。
3、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
4.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答:“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 “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苍苍”“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意】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主旨】表达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的寂寞心情。
【练习】
1.诗中主人公约客久候不到,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出来的?
答:诗人当时侯客不至,心情寂寞。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闲:指百无聊赖,无所事事。这句话通过细节写诗人久候客人不至,无聊的拿棋子敲击桌面,震落灯花。看似悠闲,实则写出诗人内心的寂寞之情。)
2.请说说前两句诗有何妙处?
答: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表现出夏日雨夜的寂静,表达自己寂寞的心情。
3、“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随便拿起一枚棋子,随意地敲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直把灯花震落下来。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意】
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主题】
此诗是以议论为诗的一个实例,意思是说,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杰出的诗人,并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诗篇。反映作者诗歌贵在创新的主张。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意】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主题】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意】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主题】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全诗表露了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练习】
1.诗中衬托闲淡宁静之景,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句子是: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这两句写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创造出水急舟横的清幽的意境,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2.你能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诗歌蕴含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3、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答: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4、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
答:“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意】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主题】
首二句追忆过去之盛,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时事丧乱凋敝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
【练习】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这句的意思是说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落花时节”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也指人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语言深沉含蓄。“又”字则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这句话表达出一种时事丧乱凋敝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
3.杜甫的诗歌经常借自然之景抒发感伤时事之情,你还能再举出一例吗?
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诗意】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
【主旨】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
【练习】
1.“杳杳钟声晚”中的“晚”有何作用?
答:晚”字点明时已黄昏,这时的钟声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渲染了送别时的怅惘之情。
2.苏轼曾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在本诗中也有所体现,请结合“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这两句写的是目送老友远去的背影:天色已晚,只见友人背着斗笠,踏着夕阳,朝青山那面独自归去。一带斜阳,青山独往,有超然出世之致。未着一个“送”字,而送别情状自出,表达出诗人友人的深厚情谊,意境幽远,可谓诗中有画。
3、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
4.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答:“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 “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苍苍”“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意】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主旨】表达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的寂寞心情。
【练习】
1.诗中主人公约客久候不到,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出来的?
答:诗人当时侯客不至,心情寂寞。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闲:指百无聊赖,无所事事。这句话通过细节写诗人久候客人不至,无聊的拿棋子敲击桌面,震落灯花。看似悠闲,实则写出诗人内心的寂寞之情。)
2.请说说前两句诗有何妙处?
答: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表现出夏日雨夜的寂静,表达自己寂寞的心情。
3、“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随便拿起一枚棋子,随意地敲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直把灯花震落下来。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意】
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主题】
此诗是以议论为诗的一个实例,意思是说,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杰出的诗人,并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诗篇。反映作者诗歌贵在创新的主张。
【练习】
1.诗中的“李杜”具体指(李白、杜甫);“风骚”在诗中的意思是(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2.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来看表现了作者什么主张?
答:诗句意思是说,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杰出的诗人,并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诗篇。 从这点来看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主题】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全诗表露了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练习】
1.诗中衬托闲淡宁静之景,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句子是: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这两句写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创造出水急舟横的清幽的意境,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2.你能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诗歌蕴含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3、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答: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4、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
答:“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意】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主题】
首二句追忆过去之盛,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时事丧乱凋敝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
【练习】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这句的意思是说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落花时节”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也指人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语言深沉含蓄。“又”字则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这句话表达出一种时事丧乱凋敝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
3.杜甫的诗歌经常借自然之景抒发感伤时事之情,你还能再举出一例吗?
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诗意】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
【主旨】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
【练习】
1.“杳杳钟声晚”中的“晚”有何作用?
答:晚”字点明时已黄昏,这时的钟声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渲染了送别时的怅惘之情。
2.苏轼曾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在本诗中也有所体现,请结合“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这两句写的是目送老友远去的背影:天色已晚,只见友人背着斗笠,踏着夕阳,朝青山那面独自归去。一带斜阳,青山独往,有超然出世之致。未着一个“送”字,而送别情状自出,表达出诗人友人的深厚情谊,意境幽远,可谓诗中有画。
3、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
4.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答:“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 “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苍苍”“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意】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主旨】表达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的寂寞心情。
【练习】
1.诗中主人公约客久候不到,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出来的?
答:诗人当时侯客不至,心情寂寞。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闲:指百无聊赖,无所事事。这句话通过细节写诗人久候客人不至,无聊的拿棋子敲击桌面,震落灯花。看似悠闲,实则写出诗人内心的寂寞之情。)
2.请说说前两句诗有何妙处?
答: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表现出夏日雨夜的寂静,表达自己寂寞的心情。
3、“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随便拿起一枚棋子,随意地敲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直把灯花震落下来。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意】
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主题】
此诗是以议论为诗的一个实例,意思是说,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杰出的诗人,并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诗篇。反映作者诗歌贵在创新的主张。
【练习】
1.诗中的“李杜”具体指(李白、杜甫);“风骚”在诗中的意思是(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2.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来看表现了作者什么主张?
答:诗句意思是说,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杰出的诗人,并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诗篇。 从这点来看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答:这句的意思是说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落花时节”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也指人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语言深沉含蓄。“又”字则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这句话表达出一种时事丧乱凋敝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
3.杜甫的诗歌经常借自然之景抒发感伤时事之情,你还能再举出一例吗?
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诗意】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
【主旨】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
【练习】
1.“杳杳钟声晚”中的“晚”有何作用?
答:晚”字点明时已黄昏,这时的钟声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渲染了送别时的怅惘之情。
2.苏轼曾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在本诗中也有所体现,请结合“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这两句写的是目送老友远去的背影:天色已晚,只见友人背着斗笠,踏着夕阳,朝青山那面独自归去。一带斜阳,青山独往,有超然出世之致。未着一个“送”字,而送别情状自出,表达出诗人友人的深厚情谊,意境幽远,可谓诗中有画。
3、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
4.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答:“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 “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苍苍”“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意】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主旨】表达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的寂寞心情。
【练习】
1.诗中主人公约客久候不到,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出来的?
答:诗人当时侯客不至,心情寂寞。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闲:指百无聊赖,无所事事。这句话通过细节写诗人久候客人不至,无聊的拿棋子敲击桌面,震落灯花。看似悠闲,实则写出诗人内心的寂寞之情。)
2.请说说前两句诗有何妙处?
答: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表现出夏日雨夜的寂静,表达自己寂寞的心情。
3、“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随便拿起一枚棋子,随意地敲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直把灯花震落下来。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意】
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主题】
此诗是以议论为诗的一个实例,意思是说,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杰出的诗人,并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诗篇。反映作者诗歌贵在创新的主张。
【练习】
1.诗中的“李杜”具体指(李白、杜甫);“风骚”在诗中的意思是(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2.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来看表现了作者什么主张?
答:诗句意思是说,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杰出的诗人,并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诗篇。 从这点来看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