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养成教育
★极速文库网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14年六年级养成教育班主任工作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频道。作为新接班的六年纪班主任,周县要根据学校的各种目标和当前的形势,明确自己的任务——建班育人马脚回学生怎样做人,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着重抓学生的养成教育,行为习惯的评为样。第一,要明确目标,凝聚集体,形成合力。第二,要分解目标,划分层次,阶段推进目标。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中的环节,也是班集体工作的目标和结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体现班集体的理念,使学生能够形成坚定的集体信念,目标要循序渐进,借每个层次实施奋斗过程来推动集体的逐步形成及巩固发展。 这个班是新组建的班,学生多、点多、纪律很散,已经形成一定的习惯,针对比情。根据班级特点,找到适合本班方法,实施远大的目标——建班育人。 首先,我们利用班会课,师生共同商定班级目标和班训。重温《小学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养成教育
当前正处于世纪之交,社会的转型。科技的高速发展都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产生新的道德准则。这对学校的教育,尤其对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实”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德育范畴的内容,而且也包含着智育、体育等诸方面的内容。所以作为初中班主任来说,怎样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也是一个初中班主任为之而思索、实践、总结的历程。
学生是学习人生的过程,在童年、小学时代起先是父母的保护、教诲。后来加入了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保护与教诲。在小学阶段老师在学生的人生发展中起着不可怀疑的支配作用。但是到了中学,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发生了变化,他们有了独立的推理能力,能根据成人给予的一般前提来进行推论,从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当然他们也可以自己提出假设,并论证和推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形成。他们的情感世界是有意识的需要爱,又有意识的要给予爱的阶段。如果说在儿童、小学时期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表现于对权威人物的顺从(如老师、家长……)那么到了初中阶段他们不再迷信于权威人士的评价,而有了自己评价的标准,用它来评价自己。他们的行动不是别人要我怎样做,而是我自己要这样做。因此班主任的养成教育并不是说每天要化很多时间进行“说教”,而是在各个方面都渗透着养成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初中班主任的养成教育首先以榜样为先,正面教育为主。
班主任自身就是最好的榜样,其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教育艺术所无法企及的。而班主任自身榜样作用又是通过日常和学生的朝夕相处和许多教育行为贯穿起来的。所以班主任要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要爱戴每一位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自尊自律,同时要让学生懂得,班主任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缺点、不足,有了错误、过失也应勇于承认,平等地对待师生关系。
其次平时要注意发现和发扬班级中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平时容易被学生疏忽的点点滴滴好人好事。应该说初中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教育,多多少少养成了一定的好习惯、好的品德。他们也愿意为别人献出爱心,但是有时就是不知怎样去表示,或者有时对身边的好事又视而不见。班主任就应该以小见大,让学生于细微处发现真情,引导学生自身的品德素质提高。
小金同学生病了,已有七天没来校上课。他的同桌小施同学打电话向他表示慰问,告诉他班级中发生的趣事,课程的进度。这就是一个有爱心的苗子。在预备年级尤其是刚组建成的新集体中是非常需要这样的榜样成为班级凝聚力的黏合剂。所以班主任就在班级中对小施同学进行了表扬,让大家看到其实榜样就在身旁,只要你是热爱集体的有心人,你也能成为大家的榜样。同时从这件事引伸开:在班级中人人献出一点爱,你就能得到全班同学更多的爱。几天后小金同学病愈后第一天走进教室,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鼓掌欢迎,这使小金同学十分感动。一星期后当班级中又有一位同学受到老师的表扬后,是小金同学第一个带头鼓掌表示鼓励。从此以后在班级中只要有同学有了进步、受到表扬,哪怕是一件小事,班级里同学都会用掌声来表示他们的爱意、鼓励。
通过这件事例我们可以看到,班主任用了正面教育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内在道德素养的提高。
二、养成教育需要老师的指导和集体的舆论评价。
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有两种影响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力量:一是教师所代表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是“距高临下”的教育。二是同学或同伴团体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平视等距离”的影响。这两种影响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首先说老师的指导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学生能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建立初步的是非观。但是初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苏醒,他们的行动不再是依据老师、长辈、权威人士的评价,他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已经在考虑体活动与自身要求是一种什么关系,集体对于自己有什么意义。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中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集体可以看成是学生个体所处的环境情景力场,它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及其个性心理特征,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所以初中学生对是非的评价有时还是偏重于集体伙伴对他的评价。所以我们说班主任在养成教育中应该注意集体舆论的导向,使每个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要通过训练使他们成为管理的主体。
例如现在班级中都采用了值日班长制,按学号每天由一位同学担任值勤班长,管理一天的班级学习生活。但是作为班主任对值勤班长的要求不能停留于普通值勤的要求,如:课前检查学习用品、擦擦黑板。”而应该要求学生在一天的值勤中仔细观察,记班级日记不能光报“流水账”而要有评议,谈出自己的观点。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坏人坏事。在第二天宣读时班主任发现了问题再着重提出,由全班同学一起评议是非,统一意见。这就是形成了集体的舆论。养成教育其实贯穿于平时点点滴滴小事之中。老师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他们中间,所以有了老师的指导和集体的监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养成教育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这是一个人生的跨越,在小学里老师对待他们是以儿童的心理要求,所以行动以禁止为主。如“为了防止发生伤害事故,老师往往采用中午休息不出教室,放学晚托不离学校,由家长接送的办法。”但是进入中学他们的身心正处于成熟的过渡时期,中学的老师逐渐开始以少年、青年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他们自己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行为的欲望非常强烈。但是又缺乏基本能力,行为思考往往不是“我该不该这做。”而是“我想不想这样做”一旦决定就会不考虑后果而行之。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举动。所以作为初中班主任应该在学生初中四年不同的年龄段注意养成教育的不同方法。
如:预备、初一年级这是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期,班主任应该注意做好衔接工作,养成教育还是应该以“禁止为先,引导为后”对于不良的行为习惯先禁止,然后再讲清道理为什么不能这样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规范后,初二、初三就可以以“引导为先,禁止为后”。让学生对不良的习惯展开讨论,分析利弊、是非,老师以引导为主,最后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然后产生效果。
四、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用幽默的话语,恰当的举例。对个别同学进行教育时,尽量用平等的态度,以至达到最好的效果。
学生进入中学后,对生活的认识,周围发生的事情有了自己的主张。有时就会盲目的自信,对老师、家长以往给他们的主张,采用怀疑的态度。但是他们又不能肯定自己提出的看法或做的事是否正确,在这矛盾的心理下,为了显得自己的成熟,就采用对长辈意见否定的态度,(我们所谓的逆反心理,或“唱反调”)。所以作为班主任在教育时更应注意方法、语气、态度,让学生乐于接受你的教育,并能牢记于心中。
例:一次午自休前,班主任从教室后窗看见,小张和小孙同学一个拿扫帚,一个拿拖把在教室里打闹,旁边有十几位同学在观看,还有几位同学视而不见。当班主任走进教室后同学们很不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当时班主任很认真地对大家说:“今天我好像在做梦,怎么走进了‘童话王国'”,大家一下子安静下来,用不解的眼光看着老师。老师继续说:“我看到了扫帚和拖把在跳‘双人舞'”,大家‘哦'地一声似乎想起了什么,老师又问小张和小孙你们看见了吗?他俩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其他同学笑着说:“就是他们在打闹”,但是老师严肃地说:“不对!我没有看到有人在舞动,要么就是‘隐身人'。”大家又用不解的眼光看着老师。老师说:“在我们班级中如果有人用国家财产在教室这样狭小的空间内打闹,一定会有同学出来劝阻的。但是除了听到一些同学的笑声,我没有看到有人劝阻的动作和声音。不知道是你们做错了,还是我看错了。”这一下每个同学的脸都严肃了起来,小张和小孙更是不好意思的涨红了脸。随后班主任请这两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交给你们一个任务,就是看住扫帚和拖把,如果看到它们不合时宜地出来‘舞蹈'你们就把它放到应该放的位置上去,希望其他同学也一样做到。
以上这个例子班主任没有用过分激烈的话语,通过他特有的教育,至少讲清了四个问题。
1、劳动工具是国家财产
2、不能在教室狭小的空间内打闹,容易出伤害事故
3、看到类似情况,班级中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劝阻,提出批评。
4、对于两位同学的处理,就是负责保管班级中的劳动工具。
从这以后班级里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现象。
对于个别同学的教育班主任应该尽量用平等的态度,对他犯的错误就像自己的事一样。如:“老师也很痛心……。”“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我希望……。”“我不希望……。”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和老师的距离比较接近,也比较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五、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班主任对特殊学生的不同情况要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大目标,小步走。使其不断增强和改变自我的内驱力、自信心。
一些养成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不是一天养成的,在小学五年(有些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中养成的习惯,进入中学后要想一个月内就改掉这是不可能的。班主任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对于这部分学生首先要进行全面了解,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从一个小目标开始,让他感到实现目标的胜任感,最终达到大目标。
例:小周同学今年刚进中学,进来后第一个月作业统计就有
23次(门)缺交。早上早读迟到十几次,经过了解,小周同学从小由祖母和外祖母带养,个人事务都由大人代办,早上起床,穿衣由父亲帮忙,洗脸、漱口水都要替他准备。早餐母亲准备。然后送到学校,因此养成了依赖、懒散、怕吃苦的坏习惯。又由于体质较弱,常常缺课,家长担心压力重身体吃不消。小学老师看他作业不做、少做不忍心批评,又看他每次测验的成绩还过得去,也就放之任之。到了中学后虽然身体强壮了,但是这些习惯却已养成,随着中学课程的增加,就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节奏,这些矛盾就显得突出起来。了解后班主任就从他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从早上自觉起床,早读不迟到开始。当他三天没有迟到现象后,进行了表扬,提出第二项要求:每天完成主课作业,不迟交、不少做(特殊情况除外)。并请班级干部协助他,每天检查他备忘录。回家后家长督促并签名。第二天再由班主任检查完成情况。少做、缺做的在中午补齐。第二个月的统计时,小周同学作业缺交次数大大减少,迟到现象也有改善。老师在班级中再次表扬后,同学们也为他的进步鼓掌,鼓励。同时班主任还和家长联系,请家长给予鼓励,逐步放手,加强他自身的责任心。小周在大家的帮助下,大大提高了胜任和自信心。班主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后,再对他提出新的要求、新的目标。相信只要班主任不怕反复,坚持不懈,对特殊同学的养成教育一定会有成效。
其次平时要注意发现和发扬班级中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平时容易被学生疏忽的点点滴滴好人好事。应该说初中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教育,多多少少养成了一定的好习惯、好的品德。他们也愿意为别人献出爱心,但是有时就是不知怎样去表示,或者有时对身边的好事又视而不见。班主任就应该以小见大,让学生于细微处发现真情,引导学生自身的品德素质提高。
小金同学生病了,已有七天没来校上课。他的同桌小施同学打电话向他表示慰问,告诉他班级中发生的趣事,课程的进度。这就是一个有爱心的苗子。在预备年级尤其是刚组建成的新集体中是非常需要这样的榜样成为班级凝聚力的黏合剂。所以班主任就在班级中对小施同学进行了表扬,让大家看到其实榜样就在身旁,只要你是热爱集体的有心人,你也能成为大家的榜样。同时从这件事引伸开:在班级中人人献出一点爱,你就能得到全班同学更多的爱。几天后小金同学病愈后第一天走进教室,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鼓掌欢迎,这使小金同学十分感动。一星期后当班级中又有一位同学受到老师的表扬后,是小金同学第一个带头鼓掌表示鼓励。从此以后在班级中只要有同学有了进步、受到表扬,哪怕是一件小事,班级里同学都会用掌声来表示他们的爱意、鼓励。
通过这件事例我们可以看到,班主任用了正面教育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内在道德素养的提高。
二、养成教育需要老师的指导和集体的舆论评价。
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有两种影响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力量:一是教师所代表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是“距高临下”的教育。二是同学或同伴团体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平视等距离”的影响。这两种影响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首先说老师的指导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学生能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建立初步的是非观。但是初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苏醒,他们的行动不再是依据老师、长辈、权威人士的评价,他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已经在考虑体活动与自身要求是一种什么关系,集体对于自己有什么意义。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中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集体可以看成是学生个体所处的环境情景力场,它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及其个性心理特征,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所以初中学生对是非的评价有时还是偏重于集体伙伴对他的评价。所以我们说班主任在养成教育中应该注意集体舆论的导向,使每个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要通过训练使他们成为管理的主体。
例如现在班级中都采用了值日班长制,按学号每天由一位同学担任值勤班长,管理一天的班级学习生活。但是作为班主任对值勤班长的要求不能停留于普通值勤的要求,如:课前检查学习用品、擦擦黑板。”而应该要求学生在一天的值勤中仔细观察,记班级日记不能光报“流水账”而要有评议,谈出自己的观点。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坏人坏事。在第二天宣读时班主任发现了问题再着重提出,由全班同学一起评议是非,统一意见。这就是形成了集体的舆论。养成教育其实贯穿于平时点点滴滴小事之中。老师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他们中间,所以有了老师的指导和集体的监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养成教育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这是一个人生的跨越,在小学里老师对待他们是以儿童的心理要求,所以行动以禁止为主。如“为了防止发生伤害事故,老师往往采用中午休息不出教室,放学晚托不离学校,由家长接送的办法。”但是进入中学他们的身心正处于成熟的过渡时期,中学的老师逐渐开始以少年、青年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他们自己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行为的欲望非常强烈。但是又缺乏基本能力,行为思考往往不是“我该不该这做。”而是“我想不想这样做”一旦决定就会不考虑后果而行之。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举动。所以作为初中班主任应该在学生初中四年不同的年龄段注意养成教育的不同方法。
如:预备、初一年级这是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期,班主任应该注意做好衔接工作,养成教育还是应该以“禁止为先,引导为后”对于不良的行为习惯先禁止,然后再讲清道理为什么不能这样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规范后,初二、初三就可以以“引导为先,禁止为后”。让学生对不良的习惯展开讨论,分析利弊、是非,老师以引导为主,最后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然后产生效果。
四、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用幽默的话语,恰当的举例。对个别同学进行教育时,尽量用平等的态度,以至达到最好的效果。
学生进入中学后,对生活的认识,周围发生的事情有了自己的主张。有时就会盲目的自信,对老师、家长以往给他们的主张,采用怀疑的态度。但是他们又不能肯定自己提出的看法或做的事是否正确,在这矛盾的心理下,为了显得自己的成熟,就采用对长辈意见否定的态度,(我们所谓的逆反心理,或“唱反调”)。所以作为班主任在教育时更应注意方法、语气、态度,让学生乐于接受你的教育,并能牢记于心中。
例:一次午自休前,班主任从教室后窗看见,小张和小孙同学一个拿扫帚,一个拿拖把在教室里打闹,旁边有十几位同学在观看,还有几位同学视而不见。当班主任走进教室后同学们很不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当时班主任很认真地对大家说:“今天我好像在做梦,怎么走进了‘童话王国'”,大家一下子安静下来,用不解的眼光看着老师。老师继续说:“我看到了扫帚和拖把在跳‘双人舞'”,大家‘哦'地一声似乎想起了什么,老师又问小张和小孙你们看见了吗?他俩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其他同学笑着说:“就是他们在打闹”,但是老师严肃地说:“不对!我没有看到有人在舞动,要么就是‘隐身人'。”大家又用不解的眼光看着老师。老师说:“在我们班级中如果有人用国家财产在教室这样狭小的空间内打闹,一定会有同学出来劝阻的。但是除了听到一些同学的笑声,我没有看到有人劝阻的动作和声音。不知道是你们做错了,还是我看错了。”这一下每个同学的脸都严肃了起来,小张和小孙更是不好意思的涨红了脸。随后班主任请这两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交给你们一个任务,就是看住扫帚和拖把,如果看到它们不合时宜地出来‘舞蹈'你们就把它放到应该放的位置上去,希望其他同学也一样做到。
以上这个例子班主任没有用过分激烈的话语,通过他特有的教育,至少讲清了四个问题。
1、劳动工具是国家财产
2、不能在教室狭小的空间内打闹,容易出伤害事故
3、看到类似情况,班级中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劝阻,提出批评。
4、对于两位同学的处理,就是负责保管班级中的劳动工具。
从这以后班级里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现象。
对于个别同学的教育班主任应该尽量用平等的态度,对他犯的错误就像自己的事一样。如:“老师也很痛心……。”“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我希望……。”“我不希望……。”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和老师的距离比较接近,也比较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五、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班主任对特殊学生的不同情况要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大目标,小步走。使其不断增强和改变自我的内驱力、自信心。
一些养成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不是一天养成的,在小学五年(有些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中养成的习惯,进入中学后要想一个月内就改掉这是不可能的。班主任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对于这部分学生首先要进行全面了解,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从一个小目标开始,让他感到实现目标的胜任感,最终达到大目标。
例:小周同学今年刚进中学,进来后第一个月作业统计就有
23次(门)缺交。早上早读迟到十几次,经过了解,小周同学从小由祖母和外祖母带养,个人事务都由大人代办,早上起床,穿衣由父亲帮忙,洗脸、漱口水都要替他准备。早餐母亲准备。然后送到学校,因此养成了依赖、懒散、怕吃苦的坏习惯。又由于体质较弱,常常缺课,家长担心压力重身体吃不消。小学老师看他作业不做、少做不忍心批评,又看他每次测验的成绩还过得去,也就放之任之。到了中学后虽然身体强壮了,但是这些习惯却已养成,随着中学课程的增加,就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节奏,这些矛盾就显得突出起来。了解后班主任就从他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从早上自觉起床,早读不迟到开始。当他三天没有迟到现象后,进行了表扬,提出第二项要求:每天完成主课作业,不迟交、不少做(特殊情况除外)。并请班级干部协助他,每天检查他备忘录。回家后家长督促并签名。第二天再由班主任检查完成情况。少做、缺做的在中午补齐。第二个月的统计时,小周同学作业缺交次数大大减少,迟到现象也有改善。老师在班级中再次表扬后,同学们也为他的进步鼓掌,鼓励。同时班主任还和家长联系,请家长给予鼓励,逐步放手,加强他自身的责任心。小周在大家的帮助下,大大提高了胜任和自信心。班主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后,再对他提出新的要求、新的目标。相信只要班主任不怕反复,坚持不懈,对特殊同学的养成教育一定会有成效。
六、班主任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和正在逐渐形成的强烈的自尊意识,进行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就是自我修养的能力。它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等各方面的能力。一个学生认识自我是怎样的,他的行为规范就怎样的表现自己。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学生才能接受自己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班主任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外在的动力,只有启动学生内在的动力、好的习惯、正确的道德标准才会成为他日常行为的自然表现。初中班主任可以运用初中学生特定的年龄心理成长的特点——逐渐形成的强烈的自尊意识,进行引导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那样:“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类的最高峰,这就是人的自尊心。”一个人的自尊心是激励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但是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要做到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轻易去伤害它,经过引导学生才会认识到自尊心对于个人品格的重要性。他们也会在别人面前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努力去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激发出自己内在优秀品格的潜力。
以上所讲到的几点,只是班主任工作和养成教育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班主任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正在进一步显示。在这项工作的同时,也是作为我们班主任自我人格、道德完善的过程。因此班主任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具有良好素质的班主任,才能教育出具有完美品格的优秀学生。
例如现在班级中都采用了值日班长制,按学号每天由一位同学担任值勤班长,管理一天的班级学习生活。但是作为班主任对值勤班长的要求不能停留于普通值勤的要求,如:课前检查学习用品、擦擦黑板。”而应该要求学生在一天的值勤中仔细观察,记班级日记不能光报“流水账”而要有评议,谈出自己的观点。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坏人坏事。在第二天宣读时班主任发现了问题再着重提出,由全班同学一起评议是非,统一意见。这就是形成了集体的舆论。养成教育其实贯穿于平时点点滴滴小事之中。老师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他们中间,所以有了老师的指导和集体的监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养成教育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这是一个人生的跨越,在小学里老师对待他们是以儿童的心理要求,所以行动以禁止为主。如“为了防止发生伤害事故,老师往往采用中午休息不出教室,放学晚托不离学校,由家长接送的办法。”但是进入中学他们的身心正处于成熟的过渡时期,中学的老师逐渐开始以少年、青年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他们自己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行为的欲望非常强烈。但是又缺乏基本能力,行为思考往往不是“我该不该这做。”而是“我想不想这样做”一旦决定就会不考虑后果而行之。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举动。所以作为初中班主任应该在学生初中四年不同的年龄段注意养成教育的不同方法。
如:预备、初一年级这是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期,班主任应该注意做好衔接工作,养成教育还是应该以“禁止为先,引导为后”对于不良的行为习惯先禁止,然后再讲清道理为什么不能这样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规范后,初二、初三就可以以“引导为先,禁止为后”。让学生对不良的习惯展开讨论,分析利弊、是非,老师以引导为主,最后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然后产生效果。
四、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用幽默的话语,恰当的举例。对个别同学进行教育时,尽量用平等的态度,以至达到最好的效果。
学生进入中学后,对生活的认识,周围发生的事情有了自己的主张。有时就会盲目的自信,对老师、家长以往给他们的主张,采用怀疑的态度。但是他们又不能肯定自己提出的看法或做的事是否正确,在这矛盾的心理下,为了显得自己的成熟,就采用对长辈意见否定的态度,(我们所谓的逆反心理,或“唱反调”)。所以作为班主任在教育时更应注意方法、语气、态度,让学生乐于接受你的教育,并能牢记于心中。
例:一次午自休前,班主任从教室后窗看见,小张和小孙同学一个拿扫帚,一个拿拖把在教室里打闹,旁边有十几位同学在观看,还有几位同学视而不见。当班主任走进教室后同学们很不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当时班主任很认真地对大家说:“今天我好像在做梦,怎么走进了‘童话王国'”,大家一下子安静下来,用不解的眼光看着老师。老师继续说:“我看到了扫帚和拖把在跳‘双人舞'”,大家‘哦'地一声似乎想起了什么,老师又问小张和小孙你们看见了吗?他俩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其他同学笑着说:“就是他们在打闹”,但是老师严肃地说:“不对!我没有看到有人在舞动,要么就是‘隐身人'。”大家又用不解的眼光看着老师。老师说:“在我们班级中如果有人用国家财产在教室这样狭小的空间内打闹,一定会有同学出来劝阻的。但是除了听到一些同学的笑声,我没有看到有人劝阻的动作和声音。不知道是你们做错了,还是我看错了。”这一下每个同学的脸都严肃了起来,小张和小孙更是不好意思的涨红了脸。随后班主任请这两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交给你们一个任务,就是看住扫帚和拖把,如果看到它们不合时宜地出来‘舞蹈'你们就把它放到应该放的位置上去,希望其他同学也一样做到。
以上这个例子班主任没有用过分激烈的话语,通过他特有的教育,至少讲清了四个问题。
1、劳动工具是国家财产
2、不能在教室狭小的空间内打闹,容易出伤害事故
3、看到类似情况,班级中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劝阻,提出批评。
4、对于两位同学的处理,就是负责保管班级中的劳动工具。
从这以后班级里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现象。
对于个别同学的教育班主任应该尽量用平等的态度,对他犯的错误就像自己的事一样。如:“老师也很痛心……。”“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我希望……。”“我不希望……。”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和老师的距离比较接近,也比较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五、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班主任对特殊学生的不同情况要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大目标,小步走。使其不断增强和改变自我的内驱力、自信心。
一些养成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不是一天养成的,在小学五年(有些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中养成的习惯,进入中学后要想一个月内就改掉这是不可能的。班主任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对于这部分学生首先要进行全面了解,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从一个小目标开始,让他感到实现目标的胜任感,最终达到大目标。
例:小周同学今年刚进中学,进来后第一个月作业统计就有
23次(门)缺交。早上早读迟到十几次,经过了解,小周同学从小由祖母和外祖母带养,个人事务都由大人代办,早上起床,穿衣由父亲帮忙,洗脸、漱口水都要替他准备。早餐母亲准备。然后送到学校,因此养成了依赖、懒散、怕吃苦的坏习惯。又由于体质较弱,常常缺课,家长担心压力重身体吃不消。小学老师看他作业不做、少做不忍心批评,又看他每次测验的成绩还过得去,也就放之任之。到了中学后虽然身体强壮了,但是这些习惯却已养成,随着中学课程的增加,就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节奏,这些矛盾就显得突出起来。了解后班主任就从他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从早上自觉起床,早读不迟到开始。当他三天没有迟到现象后,进行了表扬,提出第二项要求:每天完成主课作业,不迟交、不少做(特殊情况除外)。并请班级干部协助他,每天检查他备忘录。回家后家长督促并签名。第二天再由班主任检查完成情况。少做、缺做的在中午补齐。第二个月的统计时,小周同学作业缺交次数大大减少,迟到现象也有改善。老师在班级中再次表扬后,同学们也为他的进步鼓掌,鼓励。同时班主任还和家长联系,请家长给予鼓励,逐步放手,加强他自身的责任心。小周在大家的帮助下,大大提高了胜任和自信心。班主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后,再对他提出新的要求、新的目标。相信只要班主任不怕反复,坚持不懈,对特殊同学的养成教育一定会有成效。
六、班主任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和正在逐渐形成的强烈的自尊意识,进行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就是自我修养的能力。它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等各方面的能力。一个学生认识自我是怎样的,他的行为规范就怎样的表现自己。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学生才能接受自己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班主任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外在的动力,只有启动学生内在的动力、好的习惯、正确的道德标准才会成为他日常行为的自然表现。初中班主任可以运用初中学生特定的年龄心理成长的特点——逐渐形成的强烈的自尊意识,进行引导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那样:“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类的最高峰,这就是人的自尊心。”一个人的自尊心是激励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但是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要做到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轻易去伤害它,经过引导学生才会认识到自尊心对于个人品格的重要性。他们也会在别人面前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努力去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激发出自己内在优秀品格的潜力。
以上所讲到的几点,只是班主任工作和养成教育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班主任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正在进一步显示。在这项工作的同时,也是作为我们班主任自我人格、道德完善的过程。因此班主任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具有良好素质的班主任,才能教育出具有完美品格的优秀学生。
学生进入中学后,对生活的认识,周围发生的事情有了自己的主张。有时就会盲目的自信,对老师、家长以往给他们的主张,采用怀疑的态度。但是他们又不能肯定自己提出的看法或做的事是否正确,在这矛盾的心理下,为了显得自己的成熟,就采用对长辈意见否定的态度,(我们所谓的逆反心理,或“唱反调”)。所以作为班主任在教育时更应注意方法、语气、态度,让学生乐于接受你的教育,并能牢记于心中。
例:一次午自休前,班主任从教室后窗看见,小张和小孙同学一个拿扫帚,一个拿拖把在教室里打闹,旁边有十几位同学在观看,还有几位同学视而不见。当班主任走进教室后同学们很不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当时班主任很认真地对大家说:“今天我好像在做梦,怎么走进了‘童话王国'”,大家一下子安静下来,用不解的眼光看着老师。老师继续说:“我看到了扫帚和拖把在跳‘双人舞'”,大家‘哦'地一声似乎想起了什么,老师又问小张和小孙你们看见了吗?他俩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其他同学笑着说:“就是他们在打闹”,但是老师严肃地说:“不对!我没有看到有人在舞动,要么就是‘隐身人'。”大家又用不解的眼光看着老师。老师说:“在我们班级中如果有人用国家财产在教室这样狭小的空间内打闹,一定会有同学出来劝阻的。但是除了听到一些同学的笑声,我没有看到有人劝阻的动作和声音。不知道是你们做错了,还是我看错了。”这一下每个同学的脸都严肃了起来,小张和小孙更是不好意思的涨红了脸。随后班主任请这两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交给你们一个任务,就是看住扫帚和拖把,如果看到它们不合时宜地出来‘舞蹈'你们就把它放到应该放的位置上去,希望其他同学也一样做到。
以上这个例子班主任没有用过分激烈的话语,通过他特有的教育,至少讲清了四个问题。
1、劳动工具是国家财产
2、不能在教室狭小的空间内打闹,容易出伤害事故
3、看到类似情况,班级中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劝阻,提出批评。
4、对于两位同学的处理,就是负责保管班级中的劳动工具。
从这以后班级里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现象。
对于个别同学的教育班主任应该尽量用平等的态度,对他犯的错误就像自己的事一样。如:“老师也很痛心……。”“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我希望……。”“我不希望……。”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和老师的距离比较接近,也比较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五、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班主任对特殊学生的不同情况要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大目标,小步走。使其不断增强和改变自我的内驱力、自信心。
一些养成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不是一天养成的,在小学五年(有些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中养成的习惯,进入中学后要想一个月内就改掉这是不可能的。班主任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对于这部分学生首先要进行全面了解,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从一个小目标开始,让他感到实现目标的胜任感,最终达到大目标。
例:小周同学今年刚进中学,进来后第一个月作业统计就有
23次(门)缺交。早上早读迟到十几次,经过了解,小周同学从小由祖母和外祖母带养,个人事务都由大人代办,早上起床,穿衣由父亲帮忙,洗脸、漱口水都要替他准备。早餐母亲准备。然后送到学校,因此养成了依赖、懒散、怕吃苦的坏习惯。又由于体质较弱,常常缺课,家长担心压力重身体吃不消。小学老师看他作业不做、少做不忍心批评,又看他每次测验的成绩还过得去,也就放之任之。到了中学后虽然身体强壮了,但是这些习惯却已养成,随着中学课程的增加,就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节奏,这些矛盾就显得突出起来。了解后班主任就从他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从早上自觉起床,早读不迟到开始。当他三天没有迟到现象后,进行了表扬,提出第二项要求:每天完成主课作业,不迟交、不少做(特殊情况除外)。并请班级干部协助他,每天检查他备忘录。回家后家长督促并签名。第二天再由班主任检查完成情况。少做、缺做的在中午补齐。第二个月的统计时,小周同学作业缺交次数大大减少,迟到现象也有改善。老师在班级中再次表扬后,同学们也为他的进步鼓掌,鼓励。同时班主任还和家长联系,请家长给予鼓励,逐步放手,加强他自身的责任心。小周在大家的帮助下,大大提高了胜任和自信心。班主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后,再对他提出新的要求、新的目标。相信只要班主任不怕反复,坚持不懈,对特殊同学的养成教育一定会有成效。
六、班主任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和正在逐渐形成的强烈的自尊意识,进行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就是自我修养的能力。它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等各方面的能力。一个学生认识自我是怎样的,他的行为规范就怎样的表现自己。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学生才能接受自己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班主任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外在的动力,只有启动学生内在的动力、好的习惯、正确的道德标准才会成为他日常行为的自然表现。初中班主任可以运用初中学生特定的年龄心理成长的特点——逐渐形成的强烈的自尊意识,进行引导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那样:“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类的最高峰,这就是人的自尊心。”一个人的自尊心是激励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但是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要做到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轻易去伤害它,经过引导学生才会认识到自尊心对于个人品格的重要性。他们也会在别人面前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努力去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激发出自己内在优秀品格的潜力。
以上所讲到的几点,只是班主任工作和养成教育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班主任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正在进一步显示。在这项工作的同时,也是作为我们班主任自我人格、道德完善的过程。因此班主任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具有良好素质的班主任,才能教育出具有完美品格的优秀学生。
从这以后班级里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现象。
对于个别同学的教育班主任应该尽量用平等的态度,对他犯的错误就像自己的事一样。如:“老师也很痛心……。”“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我希望……。”“我不希望……。”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和老师的距离比较接近,也比较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五、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班主任对特殊学生的不同情况要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大目标,小步走。使其不断增强和改变自我的内驱力、自信心。
一些养成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不是一天养成的,在小学五年(有些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中养成的习惯,进入中学后要想一个月内就改掉这是不可能的。班主任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对于这部分学生首先要进行全面了解,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从一个小目标开始,让他感到实现目标的胜任感,最终达到大目标。
例:小周同学今年刚进中学,进来后第一个月作业统计就有
23次(门)缺交。早上早读迟到十几次,经过了解,小周同学从小由祖母和外祖母带养,个人事务都由大人代办,早上起床,穿衣由父亲帮忙,洗脸、漱口水都要替他准备。早餐母亲准备。然后送到学校,因此养成了依赖、懒散、怕吃苦的坏习惯。又由于体质较弱,常常缺课,家长担心压力重身体吃不消。小学老师看他作业不做、少做不忍心批评,又看他每次测验的成绩还过得去,也就放之任之。到了中学后虽然身体强壮了,但是这些习惯却已养成,随着中学课程的增加,就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节奏,这些矛盾就显得突出起来。了解后班主任就从他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从早上自觉起床,早读不迟到开始。当他三天没有迟到现象后,进行了表扬,提出第二项要求:每天完成主课作业,不迟交、不少做(特殊情况除外)。并请班级干部协助他,每天检查他备忘录。回家后家长督促并签名。第二天再由班主任检查完成情况。少做、缺做的在中午补齐。第二个月的统计时,小周同学作业缺交次数大大减少,迟到现象也有改善。老师在班级中再次表扬后,同学们也为他的进步鼓掌,鼓励。同时班主任还和家长联系,请家长给予鼓励,逐步放手,加强他自身的责任心。小周在大家的帮助下,大大提高了胜任和自信心。班主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后,再对他提出新的要求、新的目标。相信只要班主任不怕反复,坚持不懈,对特殊同学的养成教育一定会有成效。
六、班主任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和正在逐渐形成的强烈的自尊意识,进行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就是自我修养的能力。它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等各方面的能力。一个学生认识自我是怎样的,他的行为规范就怎样的表现自己。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学生才能接受自己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班主任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外在的动力,只有启动学生内在的动力、好的习惯、正确的道德标准才会成为他日常行为的自然表现。初中班主任可以运用初中学生特定的年龄心理成长的特点——逐渐形成的强烈的自尊意识,进行引导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那样:“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类的最高峰,这就是人的自尊心。”一个人的自尊心是激励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但是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要做到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轻易去伤害它,经过引导学生才会认识到自尊心对于个人品格的重要性。他们也会在别人面前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努力去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激发出自己内在优秀品格的潜力。
以上所讲到的几点,只是班主任工作和养成教育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班主任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正在进一步显示。在这项工作的同时,也是作为我们班主任自我人格、道德完善的过程。因此班主任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具有良好素质的班主任,才能教育出具有完美品格的优秀学生。
六、班主任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和正在逐渐形成的强烈的自尊意识,进行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就是自我修养的能力。它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等各方面的能力。一个学生认识自我是怎样的,他的行为规范就怎样的表现自己。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学生才能接受自己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班主任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外在的动力,只有启动学生内在的动力、好的习惯、正确的道德标准才会成为他日常行为的自然表现。初中班主任可以运用初中学生特定的年龄心理成长的特点——逐渐形成的强烈的自尊意识,进行引导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那样:“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类的最高峰,这就是人的自尊心。”一个人的自尊心是激励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但是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要做到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轻易去伤害它,经过引导学生才会认识到自尊心对于个人品格的重要性。他们也会在别人面前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努力去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激发出自己内在优秀品格的潜力。
以上所讲到的几点,只是班主任工作和养成教育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班主任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正在进一步显示。在这项工作的同时,也是作为我们班主任自我人格、道德完善的过程。因此班主任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具有良好素质的班主任,才能教育出具有完美品格的优秀学生。
内容摘要: 论文关键词:学生 习惯 养成教育 论文摘要: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活动激发兴趣,规范行为,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和个人才。 论文关键词:学生 习惯 养成教育 论文摘要: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活动激发兴趣,规范行为,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和个人才。 所谓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