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教育

PDF古诗中考真题

更新日期:2020-04-16 14:44:10 | 文件大小:37 KB | Tags标签: 中考  | 点击数:6

文档简介:2016年古诗鉴赏训练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7.诗中“星汉”的意思是(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东临碣石”两句交代观海地点,也营造出全诗开阔雄浑的意境。B.“水何澹澹”六句所写的秋景由盛转衰,诗人的内心也由喜转哀。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包孕群星的博大胸怀。D.“幸甚至哉”两句虽为套语,但在此诗中也能借以表达诗人豪情。(二)7.诗中“澹澹

请输入验证码继续操作

  1. 收藏

  2. 分享

  3. 声明

  4. 更多

古诗中考真题

古诗中考真题

2016年古诗鉴赏训练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7.诗中“星汉”的意思是(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东临碣石”两句交代观海地点,也营造出全诗开阔雄浑的意境。B.“水何澹澹”六句所写的秋景由盛转衰,诗人的内心也由喜转哀。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包孕群星的博大胸怀。D.“幸甚至哉”两句虽为套语,但在此诗中也能借以表达诗人豪情。(二)7.诗中“澹澹”的意思是8.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首句写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观海。B.二三四句写出秋风萧瑟、万物凋敝的景象。C.五六句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D.全诗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三)7.诗中“志”的意思是_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2分)A.

古诗中考真题演练

一、中考真题

(一)

23、(2009年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考查点】:理解诗意,对景物特征的理解、概括。

【方法点拨】:理解诗意,紧扣诗中描写该景物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尤其关注修饰语和动词,或分析诗中描绘的情景。本题要分析“雨过”的情景,从而概括“雨”的特点。

【答案】:

 (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考查点】:诗歌名句赏析(限定赏析角度)

【鉴赏角度】:异曲同工,相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见补充部分

【方法点拨】:抓体现小草特点的关键词来理解思想内容,并判断两首诗的表现手法,以此构成答案。

【答案】:

(二)

23.(2010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说明】考查点与2009第1题一样,要抓关键词语

答案:

(2)“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考查点】:表达技巧的鉴赏。(限定赏析角度)

要根据题干学会抓写海棠与桃李的关键词,理解这两种花的特点和手法,并根据这两种花的特点来体悟要说明的道理。

【答案】:

(三)

23.(2011·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考查点】:对重点词语所蕴涵的情感的理解。

【方法点拨】:联系整首诗的意思,从诗人“赏玩”的兴致方面理解。

【答案】: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考查点】:对优美诗句的赏析

【方法点拨】:①把握全诗:这是一首什么诗?大致内容是什么?②理解诗意:写什么事物?写出什么特征?分析语言:用什么手法?运用哪些重要词语?③领悟情感: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感?

【答案】:

(四)

23.(2012·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送友人之松江宋﹒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袂:袖子。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

【考查点】理解诗意

【方法点拨】:要推断季节就要从环境描写入手

(2)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考查点】赏析情感(限定赏析角度)

【方法点拨】①把握全诗:这是一首什么诗?大致内容是什么?②理解诗意:写什么事物?写出什么特征?分析语言:用什么手法?运用哪些重要词语?③领悟情感: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感?

【答案】:

(五)

23.(2013·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金陵三迁有感①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1 )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考查点】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方法点拨】要把握题干的提示语

【答案】:
(2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考查点】:名句的赏析(不限定赏析的角度)

【方法点拨】①确定赏析的角度——手法、意象(形象)、语言、情感②把握全诗:这是一首什么诗?大致内容是什么?③理解诗意:写什么事物?写出什么特征?分析语言:用什么手法?运用哪些重要词语?④领悟情感: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感?有背景介绍的一定要结合背景介绍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案构成要素】手法1分,分析1分,情感1分

【答案】

二、【知识总结】:

1考试内容:理解诗意,理解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2理解诗歌最关键:读标题了解诗歌类别,然后以关键词、关键句为突破口,理解其中的重点诗(词)句,明确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3赏析句子的不限定赏析角度的一般答题格式:手法+解析手法或解析诗句意思并点出特征+指出情感

三、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留别明·郑之升

怅望溪亭夕照明,绿杨如画罨春城。无人为唱阳关曲,惟有青山送我行。

渭城曲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罨,yǎn,覆盖

①这两首诗都写了季节的景象,通过这一意象不难看出都是离别诗。(2分)

②请赏析这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3分)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归燕诗唐﹒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①诗中所写的归燕有什么特点?

②托物言志是本诗一大特色,请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①.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②.“烂醉”二字,语新意丰,试作简要分析。(3分)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山居即事唐﹒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①颔联中的“遍”和“稀”字写出环境怎样的特点?(2分)

②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夏日西斋书事宋﹒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写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退居洛阳时。
①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②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四、补充知识

1、诗歌的表现手法不一而足,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不用面面俱到,掌握常见的几大类即可,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诗歌的描写手法(衬托、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烘托、想象等),诗歌的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

2、体悟诗人情感的方法。
(1)分析结句。诗歌有起承转合之说,所谓结句即诗句之“合”,它是诗人“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的关键。诗歌的结句,是诗人抒情、言志、阐理的重心所在。如分析2009年湖州市中考古诗赏析第二题诗人的思想情感时,如果在整体把握诗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春日》的结句“争随流水趁桃花”,诗人那份惜春之情自然会随鹅鸭追逐零落的桃花之景恍然于心间。
(2)寻找诗眼。所谓诗眼,指诗歌中揭示主旨或艺术内蕴的警策或精炼之语,是诗歌中最凝炼、最传神的字(句)。诗眼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是含有某种哲理的字词句,是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字词句。我们可以在此方法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去阅读2009年绍兴市古诗赏析的后两句:“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闲”字便是诗歌的诗眼,要读懂此诗,在于能准确把握“闲”的意蕴。又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中“天涯一望断人肠”之“断”。再如,杭州市2008年中考古诗赏析王令《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如果能抓住诗歌中关乎主旨的“不信”这一诗眼的词,诗人那“顽强进取、执著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也能容易被我们分析而得。
(3)理解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能恰如其分地对意象进行分类,让学生熟悉这些意象,这样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菊花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等,梅花象征高洁、坚贞、脱俗等。如此,学生就不会迷惑于王冕《白梅》一诗“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中透露出诗人那高洁脱俗的品格。




诗歌的主要情感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4、常见意象常见意象特征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6)菊花,隐逸、坚贞高洁的品质。(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不畏严寒坚强不屈,高洁脱俗。(8)松,坚贞高洁。(9)莲,莲:高洁、爱的象征。“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12)鹧鸪鸟,离愁别绪。(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14)沙鸥:飘零、伤感(15)青鸟:书信的使者(16)芭蕉:孤独与忧愁(17)羌笛:凄切之声(18)月亮:思乡、人生得失(19)西风:落寞、惆怅(20)江水:忧愁、时间流逝(21)芭蕉:孤独与忧愁(22)乌鸦:衰败荒凉之兆(23)红豆:相思或爱情(24)芳草:离恨



【答案】: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考查点】:对优美诗句的赏析

【方法点拨】:①把握全诗:这是一首什么诗?大致内容是什么?②理解诗意:写什么事物?写出什么特征?分析语言:用什么手法?运用哪些重要词语?③领悟情感: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感?

【答案】:

(四)

23.(2012·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送友人之松江宋﹒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袂:袖子。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

【考查点】理解诗意

【方法点拨】:要推断季节就要从环境描写入手

(2)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考查点】赏析情感(限定赏析角度)

【方法点拨】①把握全诗:这是一首什么诗?大致内容是什么?②理解诗意:写什么事物?写出什么特征?分析语言:用什么手法?运用哪些重要词语?③领悟情感: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感?

【答案】:

(五)

23.(2013·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金陵三迁有感①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1 )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考查点】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方法点拨】要把握题干的提示语

【答案】:
(2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考查点】:名句的赏析(不限定赏析的角度)

【方法点拨】①确定赏析的角度——手法、意象(形象)、语言、情感②把握全诗:这是一首什么诗?大致内容是什么?③理解诗意:写什么事物?写出什么特征?分析语言:用什么手法?运用哪些重要词语?④领悟情感: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感?有背景介绍的一定要结合背景介绍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案构成要素】手法1分,分析1分,情感1分

【答案】

二、【知识总结】:

1考试内容:理解诗意,理解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2理解诗歌最关键:读标题了解诗歌类别,然后以关键词、关键句为突破口,理解其中的重点诗(词)句,明确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3赏析句子的不限定赏析角度的一般答题格式:手法+解析手法或解析诗句意思并点出特征+指出情感

三、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留别明·郑之升

怅望溪亭夕照明,绿杨如画罨春城。无人为唱阳关曲,惟有青山送我行。

渭城曲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罨,yǎn,覆盖

①这两首诗都写了季节的景象,通过这一意象不难看出都是离别诗。(2分)

②请赏析这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3分)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归燕诗唐﹒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①诗中所写的归燕有什么特点?

②托物言志是本诗一大特色,请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①.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②.“烂醉”二字,语新意丰,试作简要分析。(3分)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山居即事唐﹒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①颔联中的“遍”和“稀”字写出环境怎样的特点?(2分)

②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夏日西斋书事宋﹒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写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退居洛阳时。
①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②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四、补充知识

1、诗歌的表现手法不一而足,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不用面面俱到,掌握常见的几大类即可,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诗歌的描写手法(衬托、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烘托、想象等),诗歌的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

2、体悟诗人情感的方法。
(1)分析结句。诗歌有起承转合之说,所谓结句即诗句之“合”,它是诗人“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的关键。诗歌的结句,是诗人抒情、言志、阐理的重心所在。如分析2009年湖州市中考古诗赏析第二题诗人的思想情感时,如果在整体把握诗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春日》的结句“争随流水趁桃花”,诗人那份惜春之情自然会随鹅鸭追逐零落的桃花之景恍然于心间。
(2)寻找诗眼。所谓诗眼,指诗歌中揭示主旨或艺术内蕴的警策或精炼之语,是诗歌中最凝炼、最传神的字(句)。诗眼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是含有某种哲理的字词句,是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字词句。我们可以在此方法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去阅读2009年绍兴市古诗赏析的后两句:“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闲”字便是诗歌的诗眼,要读懂此诗,在于能准确把握“闲”的意蕴。又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中“天涯一望断人肠”之“断”。再如,杭州市2008年中考古诗赏析王令《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如果能抓住诗歌中关乎主旨的“不信”这一诗眼的词,诗人那“顽强进取、执著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也能容易被我们分析而得。
(3)理解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能恰如其分地对意象进行分类,让学生熟悉这些意象,这样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菊花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等,梅花象征高洁、坚贞、脱俗等。如此,学生就不会迷惑于王冕《白梅》一诗“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中透露出诗人那高洁脱俗的品格。




诗歌的主要情感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4、常见意象常见意象特征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6)菊花,隐逸、坚贞高洁的品质。(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不畏严寒坚强不屈,高洁脱俗。(8)松,坚贞高洁。(9)莲,莲:高洁、爱的象征。“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12)鹧鸪鸟,离愁别绪。(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14)沙鸥:飘零、伤感(15)青鸟:书信的使者(16)芭蕉:孤独与忧愁(17)羌笛:凄切之声(18)月亮:思乡、人生得失(19)西风:落寞、惆怅(20)江水:忧愁、时间流逝(21)芭蕉:孤独与忧愁(22)乌鸦:衰败荒凉之兆(23)红豆:相思或爱情(24)芳草:离恨



2009答案: (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

2010答案:(1)枝叶繁茂,新叶翠嫩;含苞未放。(2)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意蕴积,保持沉称。

2011答案(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出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5分)

2012答案(1)秋季、冬季

(2)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勉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2013答案(1)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2)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天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满怀希望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①春天、杨柳②郑诗写离别故乡,作别如画的春城,表达对故乡留恋难舍之情;又写离别之时竟无人为己相送,表达惆怅失意寂寞之感。王诗借自己频频劝酒来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

①微小、辛勤衔泥作巢,不与他物相争②借写归燕微小、辛勤衔泥作巢,不与他物相争,表达自己虽卑微,但无心争权夺利,想要退隐的思想。

①.春风徐徐吹拂,麦浪泛起绿波,近处沟中水草肥美,野花芬芳,栖息于水草中的新蛙争相欢鸣,噪声一片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②.拟人手法(借景抒情)。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表示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迷醉情态,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评分:拟人1分,答出情感各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考查点】:名句的赏析(不限定赏析的角度)

【方法点拨】①确定赏析的角度——手法、意象(形象)、语言、情感②把握全诗:这是一首什么诗?大致内容是什么?③理解诗意:写什么事物?写出什么特征?分析语言:用什么手法?运用哪些重要词语?④领悟情感: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感?有背景介绍的一定要结合背景介绍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案构成要素】手法1分,分析1分,情感1分

【答案】

二、【知识总结】:

1考试内容:理解诗意,理解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2理解诗歌最关键:读标题了解诗歌类别,然后以关键词、关键句为突破口,理解其中的重点诗(词)句,明确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3赏析句子的不限定赏析角度的一般答题格式:手法+解析手法或解析诗句意思并点出特征+指出情感

三、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留别明·郑之升

怅望溪亭夕照明,绿杨如画罨春城。无人为唱阳关曲,惟有青山送我行。

渭城曲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罨,yǎn,覆盖

①这两首诗都写了季节的景象,通过这一意象不难看出都是离别诗。(2分)

②请赏析这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3分)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归燕诗唐﹒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①诗中所写的归燕有什么特点?

②托物言志是本诗一大特色,请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①.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②.“烂醉”二字,语新意丰,试作简要分析。(3分)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山居即事唐﹒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①颔联中的“遍”和“稀”字写出环境怎样的特点?(2分)

②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夏日西斋书事宋﹒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写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退居洛阳时。
①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②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四、补充知识

1、诗歌的表现手法不一而足,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不用面面俱到,掌握常见的几大类即可,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诗歌的描写手法(衬托、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烘托、想象等),诗歌的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

2、体悟诗人情感的方法。
(1)分析结句。诗歌有起承转合之说,所谓结句即诗句之“合”,它是诗人“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的关键。诗歌的结句,是诗人抒情、言志、阐理的重心所在。如分析2009年湖州市中考古诗赏析第二题诗人的思想情感时,如果在整体把握诗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春日》的结句“争随流水趁桃花”,诗人那份惜春之情自然会随鹅鸭追逐零落的桃花之景恍然于心间。
(2)寻找诗眼。所谓诗眼,指诗歌中揭示主旨或艺术内蕴的警策或精炼之语,是诗歌中最凝炼、最传神的字(句)。诗眼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是含有某种哲理的字词句,是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字词句。我们可以在此方法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去阅读2009年绍兴市古诗赏析的后两句:“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闲”字便是诗歌的诗眼,要读懂此诗,在于能准确把握“闲”的意蕴。又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中“天涯一望断人肠”之“断”。再如,杭州市2008年中考古诗赏析王令《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如果能抓住诗歌中关乎主旨的“不信”这一诗眼的词,诗人那“顽强进取、执著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也能容易被我们分析而得。
(3)理解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能恰如其分地对意象进行分类,让学生熟悉这些意象,这样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菊花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等,梅花象征高洁、坚贞、脱俗等。如此,学生就不会迷惑于王冕《白梅》一诗“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中透露出诗人那高洁脱俗的品格。




诗歌的主要情感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4、常见意象常见意象特征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6)菊花,隐逸、坚贞高洁的品质。(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不畏严寒坚强不屈,高洁脱俗。(8)松,坚贞高洁。(9)莲,莲:高洁、爱的象征。“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12)鹧鸪鸟,离愁别绪。(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14)沙鸥:飘零、伤感(15)青鸟:书信的使者(16)芭蕉:孤独与忧愁(17)羌笛:凄切之声(18)月亮:思乡、人生得失(19)西风:落寞、惆怅(20)江水:忧愁、时间流逝(21)芭蕉:孤独与忧愁(22)乌鸦:衰败荒凉之兆(23)红豆:相思或爱情(24)芳草:离恨



2009答案: (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

2010答案:(1)枝叶繁茂,新叶翠嫩;含苞未放。(2)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意蕴积,保持沉称。

2011答案(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出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5分)

2012答案(1)秋季、冬季

(2)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勉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2013答案(1)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2)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天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满怀希望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①春天、杨柳②郑诗写离别故乡,作别如画的春城,表达对故乡留恋难舍之情;又写离别之时竟无人为己相送,表达惆怅失意寂寞之感。王诗借自己频频劝酒来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

①微小、辛勤衔泥作巢,不与他物相争②借写归燕微小、辛勤衔泥作巢,不与他物相争,表达自己虽卑微,但无心争权夺利,想要退隐的思想。

①.春风徐徐吹拂,麦浪泛起绿波,近处沟中水草肥美,野花芬芳,栖息于水草中的新蛙争相欢鸣,噪声一片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②.拟人手法(借景抒情)。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表示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迷醉情态,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评分:拟人1分,答出情感各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①“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②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①表达了作者志不得志、压抑苦闷的心情。(2分)②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含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的是居地虽处闹市,心却因摆脱官场的束缚而愉快和超脱。(3分)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①颔联中的“遍”和“稀”字写出环境怎样的特点?(2分)

②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夏日西斋书事宋﹒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写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退居洛阳时。
①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②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四、补充知识

1、诗歌的表现手法不一而足,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不用面面俱到,掌握常见的几大类即可,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诗歌的描写手法(衬托、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烘托、想象等),诗歌的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

2、体悟诗人情感的方法。
(1)分析结句。诗歌有起承转合之说,所谓结句即诗句之“合”,它是诗人“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的关键。诗歌的结句,是诗人抒情、言志、阐理的重心所在。如分析2009年湖州市中考古诗赏析第二题诗人的思想情感时,如果在整体把握诗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春日》的结句“争随流水趁桃花”,诗人那份惜春之情自然会随鹅鸭追逐零落的桃花之景恍然于心间。
(2)寻找诗眼。所谓诗眼,指诗歌中揭示主旨或艺术内蕴的警策或精炼之语,是诗歌中最凝炼、最传神的字(句)。诗眼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是含有某种哲理的字词句,是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字词句。我们可以在此方法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去阅读2009年绍兴市古诗赏析的后两句:“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闲”字便是诗歌的诗眼,要读懂此诗,在于能准确把握“闲”的意蕴。又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中“天涯一望断人肠”之“断”。再如,杭州市2008年中考古诗赏析王令《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如果能抓住诗歌中关乎主旨的“不信”这一诗眼的词,诗人那“顽强进取、执著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也能容易被我们分析而得。
(3)理解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能恰如其分地对意象进行分类,让学生熟悉这些意象,这样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菊花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等,梅花象征高洁、坚贞、脱俗等。如此,学生就不会迷惑于王冕《白梅》一诗“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中透露出诗人那高洁脱俗的品格。




诗歌的主要情感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4、常见意象常见意象特征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6)菊花,隐逸、坚贞高洁的品质。(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不畏严寒坚强不屈,高洁脱俗。(8)松,坚贞高洁。(9)莲,莲:高洁、爱的象征。“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12)鹧鸪鸟,离愁别绪。(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14)沙鸥:飘零、伤感(15)青鸟:书信的使者(16)芭蕉:孤独与忧愁(17)羌笛:凄切之声(18)月亮:思乡、人生得失(19)西风:落寞、惆怅(20)江水:忧愁、时间流逝(21)芭蕉:孤独与忧愁(22)乌鸦:衰败荒凉之兆(23)红豆:相思或爱情(24)芳草:离恨



2009答案: (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

2010答案:(1)枝叶繁茂,新叶翠嫩;含苞未放。(2)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意蕴积,保持沉称。

2011答案(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出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5分)

2012答案(1)秋季、冬季

(2)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勉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2013答案(1)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2)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天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满怀希望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①春天、杨柳②郑诗写离别故乡,作别如画的春城,表达对故乡留恋难舍之情;又写离别之时竟无人为己相送,表达惆怅失意寂寞之感。王诗借自己频频劝酒来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

①微小、辛勤衔泥作巢,不与他物相争②借写归燕微小、辛勤衔泥作巢,不与他物相争,表达自己虽卑微,但无心争权夺利,想要退隐的思想。

①.春风徐徐吹拂,麦浪泛起绿波,近处沟中水草肥美,野花芬芳,栖息于水草中的新蛙争相欢鸣,噪声一片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②.拟人手法(借景抒情)。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表示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迷醉情态,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评分:拟人1分,答出情感各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①“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②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①表达了作者志不得志、压抑苦闷的心情。(2分)②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含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的是居地虽处闹市,心却因摆脱官场的束缚而愉快和超脱。(3分)

诗歌的主要情感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4、常见意象常见意象特征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6)菊花,隐逸、坚贞高洁的品质。(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不畏严寒坚强不屈,高洁脱俗。(8)松,坚贞高洁。(9)莲,莲:高洁、爱的象征。“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12)鹧鸪鸟,离愁别绪。(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14)沙鸥:飘零、伤感(15)青鸟:书信的使者(16)芭蕉:孤独与忧愁(17)羌笛:凄切之声(18)月亮:思乡、人生得失(19)西风:落寞、惆怅(20)江水:忧愁、时间流逝(21)芭蕉:孤独与忧愁(22)乌鸦:衰败荒凉之兆(23)红豆:相思或爱情(24)芳草:离恨



2009答案: (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

2010答案:(1)枝叶繁茂,新叶翠嫩;含苞未放。(2)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意蕴积,保持沉称。

2011答案(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出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5分)

2012答案(1)秋季、冬季

(2)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勉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2013答案(1)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2)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天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满怀希望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①春天、杨柳②郑诗写离别故乡,作别如画的春城,表达对故乡留恋难舍之情;又写离别之时竟无人为己相送,表达惆怅失意寂寞之感。王诗借自己频频劝酒来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

①微小、辛勤衔泥作巢,不与他物相争②借写归燕微小、辛勤衔泥作巢,不与他物相争,表达自己虽卑微,但无心争权夺利,想要退隐的思想。

①.春风徐徐吹拂,麦浪泛起绿波,近处沟中水草肥美,野花芬芳,栖息于水草中的新蛙争相欢鸣,噪声一片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②.拟人手法(借景抒情)。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表示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迷醉情态,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评分:拟人1分,答出情感各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①“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②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①表达了作者志不得志、压抑苦闷的心情。(2分)②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含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的是居地虽处闹市,心却因摆脱官场的束缚而愉快和超脱。(3分)

2009答案: (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

2010答案:(1)枝叶繁茂,新叶翠嫩;含苞未放。(2)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意蕴积,保持沉称。

2011答案(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出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5分)

2012答案(1)秋季、冬季

(2)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勉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2013答案(1)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2)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天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满怀希望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①春天、杨柳②郑诗写离别故乡,作别如画的春城,表达对故乡留恋难舍之情;又写离别之时竟无人为己相送,表达惆怅失意寂寞之感。王诗借自己频频劝酒来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

①微小、辛勤衔泥作巢,不与他物相争②借写归燕微小、辛勤衔泥作巢,不与他物相争,表达自己虽卑微,但无心争权夺利,想要退隐的思想。

①.春风徐徐吹拂,麦浪泛起绿波,近处沟中水草肥美,野花芬芳,栖息于水草中的新蛙争相欢鸣,噪声一片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②.拟人手法(借景抒情)。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表示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迷醉情态,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评分:拟人1分,答出情感各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①“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②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①表达了作者志不得志、压抑苦闷的心情。(2分)②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含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的是居地虽处闹市,心却因摆脱官场的束缚而愉快和超脱。(3分)

①“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②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①表达了作者志不得志、压抑苦闷的心情。(2分)②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含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的是居地虽处闹市,心却因摆脱官场的束缚而愉快和超脱。(3分)

诗歌鉴赏解析版1.(2015届广东广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谦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2分)(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1)人有悲欢离台,月有阴睛圆缺。(2)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2015届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