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范文

XLS武侯祠介绍

更新日期:2020-04-17 10:20:45 | 文件大小:30 KB | Tags标签: 自我介绍  | 点击数:1

文档简介:叙事作文--参观武侯祠文章字数:(834)字文章类型:叙事作文文章标签::四年级叙事800字教师点评:这篇文章以游览武侯祠为线索,将三国人物故事介绍出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篇文章的亮点在于叙事清晰,将人物事件真实呈现出来,不浮夸,让人想去饱览盛地。文章正文: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成都参观中外闻名的武侯祠。据说这里是为了纪念诸葛亮、刘备等众多三国蜀汉英雄所修建的祠庙,这一去参观,更是让我对三国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走进大门,就看见了武侯祠的简介,因为许多外国朋友喜欢中国的三国人物,所以有不同的文字来介绍

请输入验证码继续操作

  1. 收藏

  2. 分享

  3. 声明

  4. 更多

武侯祠介绍

武侯祠介绍

叙事作文--参观武侯祠文章字数:(834)字文章类型:叙事作文文章标签::四年级叙事800字教师点评:这篇文章以游览武侯祠为线索,将三国人物故事介绍出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篇文章的亮点在于叙事清晰,将人物事件真实呈现出来,不浮夸,让人想去饱览盛地。文章正文: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成都参观中外闻名的武侯祠。据说这里是为了纪念诸葛亮、刘备等众多三国蜀汉英雄所修建的祠庙,这一去参观,更是让我对三国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走进大门,就看见了武侯祠的简介,因为许多外国朋友喜欢中国的三国人物,所以有不同的文字来介绍:汉语、英语、韩语、日语。这里不仅有三国蜀汉人物的雕像,这里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君臣合祀的祠庙,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更有三国圣地的美誉。爸爸告诉我:所谓君臣合祀,就是君王和大臣在一起祭拜的意思,这里君王和大臣指刘备和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统一蜀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家都很熟悉他

、文学鉴赏在导游教学中的必要性:

1.中职旅游专业上看

1.1中职导游专业培养目标

中职导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为旅行社、各旅游景区等旅游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导游专业理论知识和导游操作技能,能从事旅游企业导游服务业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导游工作中,要求导游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文学鉴赏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的一个过程。通过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知识素养,为今后走上导游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课程教学目标

武候祠是《四川导游实务》第十章景区景点模拟导游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小节,其教学目标一是要求学生了解武候祠景点的基本情况、诸葛亮生平和景区特点。要求学生能够模拟讲解武候祠景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掌握讲解人文历史景点的方法技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了解武候祠的景区基本情况中重点有三:一是诸葛亮其人其事,二是三国的历史知识,三是武候祠中的《攻心联》。

对诸葛亮的介绍,《出师表》、杜甫的《蜀相》等诗文脍炙人口,三国历史在小说《三国演义》体现的更加通俗精彩、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攻心联》这种传统的楹联文学形式也是我们在介绍中国名胜古迹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可见整个对于武候祠的了解中,文学鉴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1.3学生综合素质目标

我们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广义上的理解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文学鉴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文学作品有着审美、认识、教育和培养想象力的作用,而且作品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力量,直接给予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身的修养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2.从行业需求上看

2.1旅游鉴赏和文学鉴赏的相似性

旅游,如同文学鉴赏,也是一种再创作。旅游者总是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存去欣赏客观景物的,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景物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即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只有音乐才引起人的音乐感觉;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法国大雕塑家罗丹也说过,世界上所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这些虽然是针对文学鉴赏来说的,但是对于旅游欣赏来说也是适用的。有关资料显示,在旅游者中,受过教育的高学历的人总是占大多数,这是因为这部分人的旅游鉴赏能力较高的缘故。旅游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他们的职业、年龄、性别、价值观念、文化修养等等于差万别,提高他们的旅游鉴赏力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问题的核心是要帮助旅游者正确地理解景观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在这方面,导游的作用非浅。旅游的开发经营者应该把自己对景观的理解用形象直观的视听语言描绘出来,传达给旅游者,便于游人事先对旅游景区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做好旅游的精神准备和知识准备。

2.2武候祠景区旅游价值通过文学鉴赏体现

对于中国祠堂宗庙等人文旅游景点来说,其一大吸引力就是各种文人带来的“名人效应”,如提到岳阳楼自然让人联想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提到黄鹤楼自然想到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而武候祠中大家自然会想到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毛主席为什么来到成都武候祠看《攻心联》看了半个小时?岳飞为什么会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游客们来到这里寻求的答案并非在武候祠这个地点上,而是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深度解读,由景区或导游传达给游客。

二、武侯祠文学鉴赏教学的优势分析:

1.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学内容

整个景区涉及著名历史人物众多:诸葛亮、刘备、张飞、关羽、赵云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景区楹联、匾额、诗歌、散文知名度高,名家作品多。杜甫、岳飞、赵藩、毛泽东也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并留下许多精彩的文章或评论。《静远堂》匾额、《攻心联》、《蜀相》、《出师表》等等作品知名度极高,内涵丰富。

2.内容深入浅出,学生容易接受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学底子比较薄弱,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在初中接触了一定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对他们来说,过于复杂的文学作品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武侯祠的文学作品代表性强、脍炙人口,《蜀相》、《出师表》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容易引发共鸣,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武侯祠的文学作品饱含了作者的个人情感,还能引出一些历史故事和趣闻,这些对于培养导游专业的学生是很有好处的。

3.著名的旅游景点,具有代表性

武侯祠是四川人文景点中非常著名的一处景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教师在收集相关资料的时候比较容易,武侯祠处于成都市区,可进入性很强,如有需要进行实地考察也很容易实施。

三、武侯祠文学鉴赏教学的实施

武侯祠的匾额、楹联、诗文非常多,不可能全部给学生讲解,所以选择要有代表性、旅游讲解价值较强、学生理解较容易的内容。鉴于不同文学形式,我们分为四个类型进行选择,分别是诗词、楹联、匾额和散文。教学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把握深浅。

1.诗词——《蜀相》

武侯祠涉及到最有影响力的诗词非杜甫的《蜀相》莫属,这首诗脍炙人口,内容深入浅出,有很好的内涵和外延,导游讲解中以本诗开头也非常常见。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明了武侯祠的位置,作为导游专业中的文学鉴赏,这里更多的应该看到该诗句对旅游的价值:比如引发我们今天去哪儿游玩?——丞相祠堂。丞相祠堂在哪儿?——成都边上。用诗文直接告诉了游客我们今天去武侯祠游览,武侯祠很近,就在成都边上的信息。而且拓展性也强,比如“什么是锦官城?”借而介绍成都概况等等。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不难看出,在“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诗行中寓静于动,寄情于景,婉转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学生也需要对照目前的情况,目前武侯祠的门庭还如此冷落吗?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发思考。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一句外延十分丰富,诗人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表达了个人对诸葛亮钦羡仰慕的情感。在导游词的讲解中,这一句很容易展开,说道诸葛亮的《隆中对》、《出师表》以及武侯祠匾额上“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内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结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人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可见,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这警句一般的诗行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是不无道理的。对这一句的赏析不但可以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诸葛亮,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杜甫的遭遇,让学生去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

2.楹联——《攻心联》

这是武侯祠诸葛亮殿正中有一副楹联,向被推为武侯祠诸联之冠,并受到毛泽东、江泽民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赏。联曰: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诸葛亮殿是整个武侯祠游览的精华部分,《攻心联》的作用非常重要。光绪二十八年,时任四川盐茶使的赵藩游览武侯祠,追思诸葛亮治军理政的成绩,并联想新任四川总督岑春煊备用武力镇压民众的情况,遂书写此联。屈指算来,至今已百余年了。联语虽意在“讽谏”,但客观上却对诸葛亮一生用兵和施政的功业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从而发人深省,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学生在鉴赏这一对联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攻心”,诸葛亮生平中哪些是“攻心”的体现。这里就涉及到诸葛亮的功绩以及“七擒孟获”的小故事,如何由攻心联引发,如何介绍给游客。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不是讲解武侯祠就局限于武侯祠、诸葛亮。

第二,《攻心联》作者赵藩其人,为什么要作《攻心联》?这也是导游在讲解楹联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楹联作者是谁?为什么写下楹联?除了武侯祠以外的其他景区也有体现。学生学会掌握讲解题词、楹联、匾额的普遍规律。

第三,《攻心联》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现实意义可以从为什么毛泽东、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对这个楹联进行了高度评价,毛泽东甚至看攻心联看了半个多小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最后总结到诸葛亮、赵藩、毛泽东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是都有“攻心”的意识和事迹,此联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应该做到“审时度势”,多“攻心”也就是多去考虑别人的心理再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对于做事多考虑自己、不考虑后果的中职学生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不但给予他们知识领域的拓展,也加强了学生品德教育。

3.匾额——“汉昭烈庙”

匾额是景区文学鉴赏中的常见形式之一,其内容短小精干,外延却十分丰富。譬如武侯祠门口的“汉昭烈庙”匾额从字面上很好解释:刘备是蜀汉的皇帝,谥号昭烈,这里是刘备和诸葛亮合祀的地方,按照君尊臣卑的原则,就叫汉昭烈庙而不叫武侯祠了。这样的解释过于简单直接,讲解词的层次是比较低的。在加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文学共鸣来取得更好的效果。

面对成都武侯祠的“汉昭烈庙”匾额,民国时期也有一个著名的爱国文人邹鲁用诗文做出了一个精辟的概括:“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这首诗意思非常直接,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的容易,通过一种对比的方式道出了诸葛亮为什么受到后人景仰的缘故。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名位”实际上可以解释为得到的,而“勋业”可以理解为“付出的”。让学生理解道为人“付出”永远是胜于“得到”的。而在导游讲解中,套用邹鲁的诗对“汉昭烈庙”匾额进行解释,效果要比直接解释好的多。

4.散文——《出师表》

学生们最熟悉的是初中课本中的《前出师表》,而武侯祠讲解中经常提及的也是《前出师表》,学生对这篇文章是非常熟悉,初中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甚至可以背诵。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再赘述。在我们导游专业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引入一些导游讲解的内容,导游讲解要求正确、充实、清楚、生动、灵活。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几个特点。

2.从行业需求上看

2.1旅游鉴赏和文学鉴赏的相似性

旅游,如同文学鉴赏,也是一种再创作。旅游者总是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存去欣赏客观景物的,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景物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即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只有音乐才引起人的音乐感觉;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法国大雕塑家罗丹也说过,世界上所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这些虽然是针对文学鉴赏来说的,但是对于旅游欣赏来说也是适用的。有关资料显示,在旅游者中,受过教育的高学历的人总是占大多数,这是因为这部分人的旅游鉴赏能力较高的缘故。旅游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他们的职业、年龄、性别、价值观念、文化修养等等于差万别,提高他们的旅游鉴赏力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问题的核心是要帮助旅游者正确地理解景观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在这方面,导游的作用非浅。旅游的开发经营者应该把自己对景观的理解用形象直观的视听语言描绘出来,传达给旅游者,便于游人事先对旅游景区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做好旅游的精神准备和知识准备。

2.2武候祠景区旅游价值通过文学鉴赏体现

对于中国祠堂宗庙等人文旅游景点来说,其一大吸引力就是各种文人带来的“名人效应”,如提到岳阳楼自然让人联想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提到黄鹤楼自然想到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而武候祠中大家自然会想到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毛主席为什么来到成都武候祠看《攻心联》看了半个小时?岳飞为什么会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游客们来到这里寻求的答案并非在武候祠这个地点上,而是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深度解读,由景区或导游传达给游客。

二、武侯祠文学鉴赏教学的优势分析:

1.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学内容

整个景区涉及著名历史人物众多:诸葛亮、刘备、张飞、关羽、赵云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景区楹联、匾额、诗歌、散文知名度高,名家作品多。杜甫、岳飞、赵藩、毛泽东也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并留下许多精彩的文章或评论。《静远堂》匾额、《攻心联》、《蜀相》、《出师表》等等作品知名度极高,内涵丰富。

2.内容深入浅出,学生容易接受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学底子比较薄弱,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在初中接触了一定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对他们来说,过于复杂的文学作品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武侯祠的文学作品代表性强、脍炙人口,《蜀相》、《出师表》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容易引发共鸣,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武侯祠的文学作品饱含了作者的个人情感,还能引出一些历史故事和趣闻,这些对于培养导游专业的学生是很有好处的。

3.著名的旅游景点,具有代表性

武侯祠是四川人文景点中非常著名的一处景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教师在收集相关资料的时候比较容易,武侯祠处于成都市区,可进入性很强,如有需要进行实地考察也很容易实施。

三、武侯祠文学鉴赏教学的实施

武侯祠的匾额、楹联、诗文非常多,不可能全部给学生讲解,所以选择要有代表性、旅游讲解价值较强、学生理解较容易的内容。鉴于不同文学形式,我们分为四个类型进行选择,分别是诗词、楹联、匾额和散文。教学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把握深浅。

1.诗词——《蜀相》

武侯祠涉及到最有影响力的诗词非杜甫的《蜀相》莫属,这首诗脍炙人口,内容深入浅出,有很好的内涵和外延,导游讲解中以本诗开头也非常常见。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明了武侯祠的位置,作为导游专业中的文学鉴赏,这里更多的应该看到该诗句对旅游的价值:比如引发我们今天去哪儿游玩?——丞相祠堂。丞相祠堂在哪儿?——成都边上。用诗文直接告诉了游客我们今天去武侯祠游览,武侯祠很近,就在成都边上的信息。而且拓展性也强,比如“什么是锦官城?”借而介绍成都概况等等。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不难看出,在“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诗行中寓静于动,寄情于景,婉转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学生也需要对照目前的情况,目前武侯祠的门庭还如此冷落吗?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发思考。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一句外延十分丰富,诗人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表达了个人对诸葛亮钦羡仰慕的情感。在导游词的讲解中,这一句很容易展开,说道诸葛亮的《隆中对》、《出师表》以及武侯祠匾额上“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内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结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人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可见,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这警句一般的诗行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是不无道理的。对这一句的赏析不但可以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诸葛亮,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杜甫的遭遇,让学生去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

2.楹联——《攻心联》

这是武侯祠诸葛亮殿正中有一副楹联,向被推为武侯祠诸联之冠,并受到毛泽东、江泽民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赏。联曰: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诸葛亮殿是整个武侯祠游览的精华部分,《攻心联》的作用非常重要。光绪二十八年,时任四川盐茶使的赵藩游览武侯祠,追思诸葛亮治军理政的成绩,并联想新任四川总督岑春煊备用武力镇压民众的情况,遂书写此联。屈指算来,至今已百余年了。联语虽意在“讽谏”,但客观上却对诸葛亮一生用兵和施政的功业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从而发人深省,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学生在鉴赏这一对联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攻心”,诸葛亮生平中哪些是“攻心”的体现。这里就涉及到诸葛亮的功绩以及“七擒孟获”的小故事,如何由攻心联引发,如何介绍给游客。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不是讲解武侯祠就局限于武侯祠、诸葛亮。

第二,《攻心联》作者赵藩其人,为什么要作《攻心联》?这也是导游在讲解楹联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楹联作者是谁?为什么写下楹联?除了武侯祠以外的其他景区也有体现。学生学会掌握讲解题词、楹联、匾额的普遍规律。

第三,《攻心联》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现实意义可以从为什么毛泽东、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对这个楹联进行了高度评价,毛泽东甚至看攻心联看了半个多小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最后总结到诸葛亮、赵藩、毛泽东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是都有“攻心”的意识和事迹,此联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应该做到“审时度势”,多“攻心”也就是多去考虑别人的心理再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对于做事多考虑自己、不考虑后果的中职学生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不但给予他们知识领域的拓展,也加强了学生品德教育。

3.匾额——“汉昭烈庙”

匾额是景区文学鉴赏中的常见形式之一,其内容短小精干,外延却十分丰富。譬如武侯祠门口的“汉昭烈庙”匾额从字面上很好解释:刘备是蜀汉的皇帝,谥号昭烈,这里是刘备和诸葛亮合祀的地方,按照君尊臣卑的原则,就叫汉昭烈庙而不叫武侯祠了。这样的解释过于简单直接,讲解词的层次是比较低的。在加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文学共鸣来取得更好的效果。

面对成都武侯祠的“汉昭烈庙”匾额,民国时期也有一个著名的爱国文人邹鲁用诗文做出了一个精辟的概括:“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这首诗意思非常直接,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的容易,通过一种对比的方式道出了诸葛亮为什么受到后人景仰的缘故。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名位”实际上可以解释为得到的,而“勋业”可以理解为“付出的”。让学生理解道为人“付出”永远是胜于“得到”的。而在导游讲解中,套用邹鲁的诗对“汉昭烈庙”匾额进行解释,效果要比直接解释好的多。

4.散文——《出师表》

学生们最熟悉的是初中课本中的《前出师表》,而武侯祠讲解中经常提及的也是《前出师表》,学生对这篇文章是非常熟悉,初中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甚至可以背诵。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再赘述。在我们导游专业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引入一些导游讲解的内容,导游讲解要求正确、充实、清楚、生动、灵活。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几个特点。

第一,抓住文章最精华的部分,《出师表》整篇文章较长,内容不需要面面俱到,否则游客将失去兴趣。大家最为熟悉的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一段,可以进行细讲,结合诸葛亮为什么会写《出师表》,为什么会六出祁山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第二,补充相关评价,让学生思考出师表的现实意义。《出师表》被南宋名将岳飞评价为“读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结合岳飞这个人物从侧面评价诸葛亮也是导游讲解中一个不错的手法。同时让学生们思考《出师表》中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语句,如“亲贤臣,远小人”中体会到交友准则,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中更能体现中职学生的一些思想现状。

总结:文学鉴赏和导游讲解有一个很大的相同点——两者都是一个发现美、感受美、传达美的一个过程。在导游教学中引入文学鉴赏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在文学鉴赏的时候紧扣专业特色,将文学鉴赏和导游讲解结合起来,在欣赏各种文学作品的时候除了感受作者想要表达情绪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游客的心理,如何把美文、美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游客的意愿结合起来,是导游专业中文学鉴赏需要把握的一个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文.白族历史文化名人赵藩.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2] 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

[3] 廖荣隆.廖荣隆导游四川①.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 徐应佩.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内容深入浅出,学生容易接受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学底子比较薄弱,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在初中接触了一定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对他们来说,过于复杂的文学作品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武侯祠的文学作品代表性强、脍炙人口,《蜀相》、《出师表》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容易引发共鸣,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武侯祠的文学作品饱含了作者的个人情感,还能引出一些历史故事和趣闻,这些对于培养导游专业的学生是很有好处的。

3.著名的旅游景点,具有代表性

武侯祠是四川人文景点中非常著名的一处景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教师在收集相关资料的时候比较容易,武侯祠处于成都市区,可进入性很强,如有需要进行实地考察也很容易实施。

三、武侯祠文学鉴赏教学的实施

武侯祠的匾额、楹联、诗文非常多,不可能全部给学生讲解,所以选择要有代表性、旅游讲解价值较强、学生理解较容易的内容。鉴于不同文学形式,我们分为四个类型进行选择,分别是诗词、楹联、匾额和散文。教学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把握深浅。

1.诗词——《蜀相》

武侯祠涉及到最有影响力的诗词非杜甫的《蜀相》莫属,这首诗脍炙人口,内容深入浅出,有很好的内涵和外延,导游讲解中以本诗开头也非常常见。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明了武侯祠的位置,作为导游专业中的文学鉴赏,这里更多的应该看到该诗句对旅游的价值:比如引发我们今天去哪儿游玩?——丞相祠堂。丞相祠堂在哪儿?——成都边上。用诗文直接告诉了游客我们今天去武侯祠游览,武侯祠很近,就在成都边上的信息。而且拓展性也强,比如“什么是锦官城?”借而介绍成都概况等等。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不难看出,在“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诗行中寓静于动,寄情于景,婉转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学生也需要对照目前的情况,目前武侯祠的门庭还如此冷落吗?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发思考。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一句外延十分丰富,诗人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表达了个人对诸葛亮钦羡仰慕的情感。在导游词的讲解中,这一句很容易展开,说道诸葛亮的《隆中对》、《出师表》以及武侯祠匾额上“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内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结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人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可见,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这警句一般的诗行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是不无道理的。对这一句的赏析不但可以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诸葛亮,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杜甫的遭遇,让学生去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

2.楹联——《攻心联》

这是武侯祠诸葛亮殿正中有一副楹联,向被推为武侯祠诸联之冠,并受到毛泽东、江泽民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赏。联曰: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诸葛亮殿是整个武侯祠游览的精华部分,《攻心联》的作用非常重要。光绪二十八年,时任四川盐茶使的赵藩游览武侯祠,追思诸葛亮治军理政的成绩,并联想新任四川总督岑春煊备用武力镇压民众的情况,遂书写此联。屈指算来,至今已百余年了。联语虽意在“讽谏”,但客观上却对诸葛亮一生用兵和施政的功业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从而发人深省,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学生在鉴赏这一对联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攻心”,诸葛亮生平中哪些是“攻心”的体现。这里就涉及到诸葛亮的功绩以及“七擒孟获”的小故事,如何由攻心联引发,如何介绍给游客。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不是讲解武侯祠就局限于武侯祠、诸葛亮。

第二,《攻心联》作者赵藩其人,为什么要作《攻心联》?这也是导游在讲解楹联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楹联作者是谁?为什么写下楹联?除了武侯祠以外的其他景区也有体现。学生学会掌握讲解题词、楹联、匾额的普遍规律。

第三,《攻心联》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现实意义可以从为什么毛泽东、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对这个楹联进行了高度评价,毛泽东甚至看攻心联看了半个多小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最后总结到诸葛亮、赵藩、毛泽东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是都有“攻心”的意识和事迹,此联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应该做到“审时度势”,多“攻心”也就是多去考虑别人的心理再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对于做事多考虑自己、不考虑后果的中职学生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不但给予他们知识领域的拓展,也加强了学生品德教育。

3.匾额——“汉昭烈庙”

匾额是景区文学鉴赏中的常见形式之一,其内容短小精干,外延却十分丰富。譬如武侯祠门口的“汉昭烈庙”匾额从字面上很好解释:刘备是蜀汉的皇帝,谥号昭烈,这里是刘备和诸葛亮合祀的地方,按照君尊臣卑的原则,就叫汉昭烈庙而不叫武侯祠了。这样的解释过于简单直接,讲解词的层次是比较低的。在加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文学共鸣来取得更好的效果。

面对成都武侯祠的“汉昭烈庙”匾额,民国时期也有一个著名的爱国文人邹鲁用诗文做出了一个精辟的概括:“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这首诗意思非常直接,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的容易,通过一种对比的方式道出了诸葛亮为什么受到后人景仰的缘故。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名位”实际上可以解释为得到的,而“勋业”可以理解为“付出的”。让学生理解道为人“付出”永远是胜于“得到”的。而在导游讲解中,套用邹鲁的诗对“汉昭烈庙”匾额进行解释,效果要比直接解释好的多。

4.散文——《出师表》

学生们最熟悉的是初中课本中的《前出师表》,而武侯祠讲解中经常提及的也是《前出师表》,学生对这篇文章是非常熟悉,初中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甚至可以背诵。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再赘述。在我们导游专业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引入一些导游讲解的内容,导游讲解要求正确、充实、清楚、生动、灵活。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几个特点。

第一,抓住文章最精华的部分,《出师表》整篇文章较长,内容不需要面面俱到,否则游客将失去兴趣。大家最为熟悉的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一段,可以进行细讲,结合诸葛亮为什么会写《出师表》,为什么会六出祁山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第二,补充相关评价,让学生思考出师表的现实意义。《出师表》被南宋名将岳飞评价为“读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结合岳飞这个人物从侧面评价诸葛亮也是导游讲解中一个不错的手法。同时让学生们思考《出师表》中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语句,如“亲贤臣,远小人”中体会到交友准则,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中更能体现中职学生的一些思想现状。

总结:文学鉴赏和导游讲解有一个很大的相同点——两者都是一个发现美、感受美、传达美的一个过程。在导游教学中引入文学鉴赏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在文学鉴赏的时候紧扣专业特色,将文学鉴赏和导游讲解结合起来,在欣赏各种文学作品的时候除了感受作者想要表达情绪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游客的心理,如何把美文、美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游客的意愿结合起来,是导游专业中文学鉴赏需要把握的一个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文.白族历史文化名人赵藩.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2] 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

[3] 廖荣隆.廖荣隆导游四川①.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 徐应佩.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一句外延十分丰富,诗人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表达了个人对诸葛亮钦羡仰慕的情感。在导游词的讲解中,这一句很容易展开,说道诸葛亮的《隆中对》、《出师表》以及武侯祠匾额上“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内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结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人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可见,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这警句一般的诗行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是不无道理的。对这一句的赏析不但可以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诸葛亮,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杜甫的遭遇,让学生去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

2.楹联——《攻心联》

这是武侯祠诸葛亮殿正中有一副楹联,向被推为武侯祠诸联之冠,并受到毛泽东、江泽民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赏。联曰: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诸葛亮殿是整个武侯祠游览的精华部分,《攻心联》的作用非常重要。光绪二十八年,时任四川盐茶使的赵藩游览武侯祠,追思诸葛亮治军理政的成绩,并联想新任四川总督岑春煊备用武力镇压民众的情况,遂书写此联。屈指算来,至今已百余年了。联语虽意在“讽谏”,但客观上却对诸葛亮一生用兵和施政的功业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从而发人深省,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学生在鉴赏这一对联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攻心”,诸葛亮生平中哪些是“攻心”的体现。这里就涉及到诸葛亮的功绩以及“七擒孟获”的小故事,如何由攻心联引发,如何介绍给游客。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不是讲解武侯祠就局限于武侯祠、诸葛亮。

第二,《攻心联》作者赵藩其人,为什么要作《攻心联》?这也是导游在讲解楹联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楹联作者是谁?为什么写下楹联?除了武侯祠以外的其他景区也有体现。学生学会掌握讲解题词、楹联、匾额的普遍规律。

第三,《攻心联》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现实意义可以从为什么毛泽东、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对这个楹联进行了高度评价,毛泽东甚至看攻心联看了半个多小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最后总结到诸葛亮、赵藩、毛泽东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是都有“攻心”的意识和事迹,此联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应该做到“审时度势”,多“攻心”也就是多去考虑别人的心理再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对于做事多考虑自己、不考虑后果的中职学生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不但给予他们知识领域的拓展,也加强了学生品德教育。

3.匾额——“汉昭烈庙”

匾额是景区文学鉴赏中的常见形式之一,其内容短小精干,外延却十分丰富。譬如武侯祠门口的“汉昭烈庙”匾额从字面上很好解释:刘备是蜀汉的皇帝,谥号昭烈,这里是刘备和诸葛亮合祀的地方,按照君尊臣卑的原则,就叫汉昭烈庙而不叫武侯祠了。这样的解释过于简单直接,讲解词的层次是比较低的。在加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文学共鸣来取得更好的效果。

面对成都武侯祠的“汉昭烈庙”匾额,民国时期也有一个著名的爱国文人邹鲁用诗文做出了一个精辟的概括:“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这首诗意思非常直接,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的容易,通过一种对比的方式道出了诸葛亮为什么受到后人景仰的缘故。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名位”实际上可以解释为得到的,而“勋业”可以理解为“付出的”。让学生理解道为人“付出”永远是胜于“得到”的。而在导游讲解中,套用邹鲁的诗对“汉昭烈庙”匾额进行解释,效果要比直接解释好的多。

4.散文——《出师表》

学生们最熟悉的是初中课本中的《前出师表》,而武侯祠讲解中经常提及的也是《前出师表》,学生对这篇文章是非常熟悉,初中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甚至可以背诵。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再赘述。在我们导游专业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引入一些导游讲解的内容,导游讲解要求正确、充实、清楚、生动、灵活。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几个特点。

第一,抓住文章最精华的部分,《出师表》整篇文章较长,内容不需要面面俱到,否则游客将失去兴趣。大家最为熟悉的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一段,可以进行细讲,结合诸葛亮为什么会写《出师表》,为什么会六出祁山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第二,补充相关评价,让学生思考出师表的现实意义。《出师表》被南宋名将岳飞评价为“读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结合岳飞这个人物从侧面评价诸葛亮也是导游讲解中一个不错的手法。同时让学生们思考《出师表》中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语句,如“亲贤臣,远小人”中体会到交友准则,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中更能体现中职学生的一些思想现状。

总结:文学鉴赏和导游讲解有一个很大的相同点——两者都是一个发现美、感受美、传达美的一个过程。在导游教学中引入文学鉴赏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在文学鉴赏的时候紧扣专业特色,将文学鉴赏和导游讲解结合起来,在欣赏各种文学作品的时候除了感受作者想要表达情绪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游客的心理,如何把美文、美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游客的意愿结合起来,是导游专业中文学鉴赏需要把握的一个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文.白族历史文化名人赵藩.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2] 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

[3] 廖荣隆.廖荣隆导游四川①.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 徐应佩.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二,《攻心联》作者赵藩其人,为什么要作《攻心联》?这也是导游在讲解楹联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楹联作者是谁?为什么写下楹联?除了武侯祠以外的其他景区也有体现。学生学会掌握讲解题词、楹联、匾额的普遍规律。

第三,《攻心联》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现实意义可以从为什么毛泽东、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对这个楹联进行了高度评价,毛泽东甚至看攻心联看了半个多小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最后总结到诸葛亮、赵藩、毛泽东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是都有“攻心”的意识和事迹,此联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应该做到“审时度势”,多“攻心”也就是多去考虑别人的心理再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对于做事多考虑自己、不考虑后果的中职学生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不但给予他们知识领域的拓展,也加强了学生品德教育。

3.匾额——“汉昭烈庙”

匾额是景区文学鉴赏中的常见形式之一,其内容短小精干,外延却十分丰富。譬如武侯祠门口的“汉昭烈庙”匾额从字面上很好解释:刘备是蜀汉的皇帝,谥号昭烈,这里是刘备和诸葛亮合祀的地方,按照君尊臣卑的原则,就叫汉昭烈庙而不叫武侯祠了。这样的解释过于简单直接,讲解词的层次是比较低的。在加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文学共鸣来取得更好的效果。

面对成都武侯祠的“汉昭烈庙”匾额,民国时期也有一个著名的爱国文人邹鲁用诗文做出了一个精辟的概括:“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这首诗意思非常直接,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的容易,通过一种对比的方式道出了诸葛亮为什么受到后人景仰的缘故。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名位”实际上可以解释为得到的,而“勋业”可以理解为“付出的”。让学生理解道为人“付出”永远是胜于“得到”的。而在导游讲解中,套用邹鲁的诗对“汉昭烈庙”匾额进行解释,效果要比直接解释好的多。

4.散文——《出师表》

学生们最熟悉的是初中课本中的《前出师表》,而武侯祠讲解中经常提及的也是《前出师表》,学生对这篇文章是非常熟悉,初中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甚至可以背诵。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再赘述。在我们导游专业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引入一些导游讲解的内容,导游讲解要求正确、充实、清楚、生动、灵活。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几个特点。

第一,抓住文章最精华的部分,《出师表》整篇文章较长,内容不需要面面俱到,否则游客将失去兴趣。大家最为熟悉的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一段,可以进行细讲,结合诸葛亮为什么会写《出师表》,为什么会六出祁山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第二,补充相关评价,让学生思考出师表的现实意义。《出师表》被南宋名将岳飞评价为“读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结合岳飞这个人物从侧面评价诸葛亮也是导游讲解中一个不错的手法。同时让学生们思考《出师表》中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语句,如“亲贤臣,远小人”中体会到交友准则,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中更能体现中职学生的一些思想现状。

总结:文学鉴赏和导游讲解有一个很大的相同点——两者都是一个发现美、感受美、传达美的一个过程。在导游教学中引入文学鉴赏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在文学鉴赏的时候紧扣专业特色,将文学鉴赏和导游讲解结合起来,在欣赏各种文学作品的时候除了感受作者想要表达情绪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游客的心理,如何把美文、美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游客的意愿结合起来,是导游专业中文学鉴赏需要把握的一个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文.白族历史文化名人赵藩.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2] 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

[3] 廖荣隆.廖荣隆导游四川①.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 徐应佩.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武侯祠在四川成都境内,是诸葛亮的故居,三顾茅庐就出自于此地,武侯祠这个充满着深厚的三国文化气息的地方,每年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拜访,下面是这篇关于武侯祠的游记作文 游南阳武侯祠作文一   读过《三国演义》,诸葛亮的过人智慧就在脑海里留下了一抹深沉的色彩o踏进诸葛亮的故居&mdsh;&mdsh;武侯祠,便立即融身这座古风古韵浓厚的祠堂之中o   从山门跨进武侯祠,丛竹簇簇,松柏森森,翠柳青青,潭水粼粼,景色优美宜人,眼前的香炉里烟雾缭绕,仿佛能带人一览三国鼎立的场面o绕过香炉拾级而上,进入了一处静谧的院落o院子内古木交错,花卉满庭o一棵棵百年大树就像忠心耿耿的士卒守卫着庭院,将庭院的气氛装饰得更加神秘o大拜殿是人们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殿内塑着孔明端坐的正面像,他羽扇纶巾,风度庄严o地上的蒲团上跪着祈福的人们,虔诚地祈求孔明的庇护o殿堂的柱子上挂满了历代名人撰写的对联o这些对联无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