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学研究

XLS最后一份晚报教案

更新日期:2020-04-19 11:56:30 | 文件大小:23 KB | Tags标签: 教案  | 点击数:2

文档简介:最后一份晚报教案1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5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感受。  4.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受到女孩儿对母亲的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小女孩儿对母亲的爱。  教学准

请输入验证码继续操作

  1. 收藏

  2. 分享

  3. 声明

  4. 更多

最后一份晚报教案

最后一份晚报教案

最后一份晚报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5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感受。

  4.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受到女孩儿对母亲的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小女孩儿对母亲的爱。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文朗读磁带、作者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读。

  1.板书课题。

  2.你能就课题提几个问题吗?

  二、自读课文、读中悟爱。

  1.自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读课文,可以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速读、朗读均可,目的是梳理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感受小女孩儿对母亲的爱。

  2.自学课文。

  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用习惯的符号,勾画自己感动的语句,并作好批注。

  (3)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给课文中叙述的故事列出提纲,准备复述故事内容。

  3.自学反馈。

  (1)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为复述做准备。

  (2)讨论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三、理解内容,指导朗读。

  (1)思考:小女孩儿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

  (2)各自试着把这种感情变化用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来。

  (3)指名试读,评价、点拨。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你在学文过程中已经认识哪些生字?

  2.学生独立思考识记。

  3.交流识字方法。

  注意引导学生辨析:辫——辩、辨;嗯——恩;诧——宅;怔——证。

  4.指导书写。(重在自主观察)

  A?观察: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辫”字左边最后一笔是“丿”,右边最后一笔是“丨”。

  “摊”右边部分要写紧凑。

  “塞”中间是三横,上下要写紧凑。

  B?范写,学生临写。

  C?指导评议。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假如你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你会向你的学生提些什么问题?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什么问题是值得大家去思考与探讨的?这个问题我又该怎样回答?

  (1)默读思考。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可将学生的想法加以归纳,提炼出深入学习文本的两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抓住女孩儿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来表达她对母亲的爱?作者在整个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4)教师对各组提出的其他有价值的问题要进行评价、解决。

  二、汇报交流,体会亲情。

  1.学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自己是怎么读书思考的,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体现小女孩儿对母亲爱的`依据,然后阐明自己的见解。

  2.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1)“她十来岁的样子,相貌清秀,扎着一条小辫子。”

  这样一个看起来文静、乖巧的女孩儿,为何在晚上九点还在昏暗的路灯下,你能感受到女孩儿此刻的心情吗?

  (2)女孩低着头说:“我晚上给妈妈送晚饭时,还剩下一份晚报,她说如果不卖掉,明天就没人买了。她在那儿等了快一个多小时了……”

  从最后一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小女孩儿也悄悄地陪着妈妈等了一个多小时,感受到她内心的那份急切。)

  (3)看到已在外面卖了一天报纸的妈妈还不能回家,女孩儿会有怎样的心情?表现在哪里?

  急切地对我说:“叔叔,叔叔,请等一等!”(通过朗读来感受女孩儿的心情。)

  “嗯,买份晚报。”女孩边说边把一枚硬币塞在我的手里。(抓住“塞”感受女孩急切的心情)

  3.指导朗读。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默读,体会作者的心理先后有哪些变化?

  (教师要抓住关键词,指导朗读,点拨体会)

  (2)体验读文。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女孩和“我”,女孩和“我”的对话该怎样读?读书其实就是和书中的人物对话,用心灵相互碰撞。请你们走进书中,和文中的人物对话,用心和他们交流,你会有很多的收获。

  三、想象升华回忆反思。

  1.望着她远去的背影,作者想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回忆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谈一谈自己曾帮父母做过什么事,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怎样评价当时的做法。

  四、设计作业。

  想一想该怎样回报父母,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行动中。

最后一份晚报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诗歌,整体感知,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生字,初感课文。

  教具准备:妈妈的照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拿出妈妈的照片,用一句话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妈妈。

  2、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介绍,老师对你们的妈妈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听出来了,你们很爱自己的妈妈。可是,我们该怎样爱妈妈呢?学了课文《最后一份晚报》,一定会对同学们有所启发的。

  二、提纲导读,学生自读。

  1、读文,画出生字新词。认读并掌握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短文,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请写一写。

  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含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2、教师强调部分生字的读音后,开火车认读生字。

  字音:“诧”“怔”是卷舌音。

  3、引导学生用生字组词。

  4、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全班一齐读一读。读中巩固生字的认知。

  5、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角色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小女孩给“我”一枚硬币,叫“我”到她妈妈的报摊上买报纸。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学写伙伴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知道女孩为什么要让“我”替她买一份晚报,体会女孩的一片孝心。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谈谈自己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诗句想像画面,谈体会。启迪学生懂得关心、体贴、孝敬父母。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学生一齐读一读。

  2、要求学生用上下列词语,复述课文内容。

  吓一跳镇定疑惑惊讶诧异怔怔地盯着不解

  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词语,说发现。

  4、指名反馈,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的疑惑和惊讶呢?

  5、教师引导质疑:如果是你,你知道了这样的事情会有什么疑惑?

  二、再读课文,解答疑难。

  1、师导: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然后解答问题: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买这份晚报?

  2、指名反馈。

  3、教师引导:这份报纸容易卖出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教师小结:是呀,要是等人来买这份报纸,还不知道要等多久呢!想到这里,小女孩觉得妈妈太辛苦了,想让妈妈早点回家休息,所以才买这份报纸。

  5、师导:其实,为了卖掉这份报纸,不仅妈妈等了一个小时,小女孩也等了一个小时,你们能从文中找出老师这么说的依据吗?

  6、师导:等了一个多小时多辛苦呀,小女孩为什么不直接拿钱向妈妈买报纸呢,那不是八点左右就能回家了吗?

  7、教师引导想像:她真是一个好女儿,我想文中的“我”看到女孩远去的背影,一定是心潮澎湃的,“我”会想些什么呢?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个女孩说吗?

  三、总结延伸,谈感受。

  1、教师: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凡的事,但它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其实,在你们的身上,也发生这许多令人感动的场景。能说一说吗?

  2、教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对妈妈说的话,有什么特别想为妈妈做的事吗?(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想。)

  3、教师小结:同学们,话不需要太多,事情不一定要做得太大,关键在于你用情一定要真。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爸爸妈妈爱你们,你们也要爱爸爸妈妈。你们一定要努力做一个关心、体贴、孝敬父母的好儿女。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猜你喜欢